标题:优美的偈颂,蕴含着高度的智慧 内容: 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 《中论》《中论》为龙树菩萨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共4卷。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几个《中论》的偈颂有什么感觉,我看着看着眼睛就湿润了,充满了感激。 这是高度智慧,所以既感激龙树菩萨,也感激翻译者,同时也感激文字。 有了文字,可以传递智慧,点亮我们的心灯,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一种喜悦,法味满满。 生命顿然间变得活跃又灵动,像打开了生命的枷锁一样,心灵获得了自由。 每一个时代都有智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光辉。 在农耕文明占主流的时代,空气清新,人心质朴,天普雨,以一雨而润之,万物各得其生机,人们还能够有这样深邃的思考。 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让我们陶醉于科技带给生活的便利,但是我们的心灵却渐渐地沦落为手机的奴隶,我们的人生渐渐地被缤纷的物质碎片化,甚至它消解了我们心灵的力量。 我们陶醉于丰富的物质生活,看不到它对我们心灵的残蚀。 我们过分地把生命抵押在物质的轮盘上,让我们的心灵不能够成片,不能沉淀下来去深入细致地思维,乃至我们的生命也因此而变得粗糙,甚至有时候是忧郁的。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学问是一个人的生命-Fo ri qing liang bao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中论》有一句话叫,“学问是一个人的生命。 ”我们看《中观》的每一句优美的偈颂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会顿然变得有深度,有立体感。 生命是成长的,物体是发展的。 我们不能因为无法想象一颗大树最初的种子的模样,种子有它成长和变化的规律,这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大树和种子之间因果的对应性。 我们为什么不承认因果? 为什么不承认前生后世? 因为我们无法想象现在的因对应着以后的果。 现在人的智商能够知道蝴蝶效应这样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当智慧越高深的时候,才能于微中见大。 中国有个成语,叫“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因上是毫厘之差,在果上是千里之别,但是它们内在有着非常幽微的因果牵连关系。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相信因果-Fo ri qing liang bao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中论》这么朴素的现象在世间却不能得到普及,不能深入人心。 实际上看似是一个朴实的因果现象,认知它却需要很高的智慧。 所以当一个生命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而且是一种良性的成长,福禄寿增长,智慧、资粮也得到了提升,这样才可以认识因果。 如果一个生命没有机会获得智慧的高度,他是不可能相信因果的。 所以我们才需要有教育,有行为准则,有道德,有舆论,这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文明。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我希望你在这里-I hope you're here这个《中观》的偈颂真的太优美了,我们的心灵顿然就被它照耀到了,被它启发了,也滋养着我们的法身慧命,这种法乳之恩是超越时空的。 END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关注我们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1-10-08 22:45:1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