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身养性,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呵护 内容: 文化自信《佛祖纲要》中记载孔夫子是文殊菩萨在人间的化现,是儒童菩萨的化身,月光菩萨化现到人间为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些超越一般人的高贵品行,并非是一日所成的。 01“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就像当今的中国人一样,我们的中国精神也是经过千万年实践而形成的。 从三皇五帝一直到周朝,人性里面都存在着最本然的一种东西——“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我一听到这句话,便有一股热血上涌,泪水就要夺眶而出。 不是我故意激动,而是听到了生命里本有的声音。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生命里本有的善,同时它也跟生命里本有的恶在较量,这就叫修行。 如果这种修行能够形成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在遵循一种道德轨则。 所以孔夫子为什么要恢复礼乐? 礼乐实际上是一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社会次序。 人有一种格,有他的位置,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能颐养精神,身心灵能成长,就能确保他可以直接通于天地,安居乐业。 实际上也确保了人们身心灵健康的一种社会次序。 当人们不明大道的时候,就会认为孔夫子在为统治阶级说话。 我们现在讲“双赢”,天下太平的话,实际上受益者是老百姓,如果天下次序紊乱,受害者也是老百姓。 孔夫子所弘扬的是人的本性的力量,人是可以通达天地之道的,是能从肉体升华到道体的。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弘扬的圣贤思想是非常接地气的,每一个都来自于人性最朴实之处。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自己也对学生讲,你们以为我本事很大,什么都会,实际上我当初过着贫贱的生活。 我曾经为了肉体的生存去拼搏,但当我学了六艺,当我刻苦地去学习周朝的祭祀法时,当我学到天地大道时,就不再为了肉体生命而活着了,我要为志向而活。 所以他要匡扶大道,要恢复周礼,要改善礼崩乐坏的现象……以复兴道统为己任,这已经超越了最基本的生存意义,已经升华到道义的生命层次了。 02梁漱溟先生最后的大儒我们再来看梁漱溟的精神世界是什么? 为什么把他称为最后的大儒?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梁簌溟有一次在中国佛学院的公开演讲中,讲到“我十几岁就知道我的前世是一个出家人,我以前不敢讲这个,怕别人笑话。 ”所以他吃素吃了一辈子。 他给自己两个儿子起的名字,一个叫“宽”,一个叫“恕”,连在一起就叫宽恕。 宽恕也有原谅的意思,但是还有比原谅更宝贵、更高贵的含义。 做人,一个是要宽待一切;第二,要秉持忠恕之道。 儒家的精髓是:仁者,人也。 它表现的品质就是宽宏与忠恕。 除了宽宏别人的缺点,对内来说,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品格,这样才有宽恕别人的能力、帮助别人的能力、原谅别人的能力——原谅别人是需要能力的。 梁簌溟他一生的这种坚持,他的爸爸梁济对他的影响很重要,梁济的死是向死而生。 这种生,为了家国文化;这种死也要为振兴家国文化,所以他写下了数千言的警示书。 这种精神更是激励着梁簌溟的一生。 03文化自信通过人性找回我们的佛性我们现在看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重要事业了,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首先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也是公民,我们既享受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滋养,也享用着现代科技文明的便利,我们人不仅仅要有优雅的素养,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就是通过人性找回我们的佛性。 每一个生命能够回归大道,愈发地需要传统文化来呵护我们的心灵;构建现代健康的身心世界和社会次序,需要强大的传统文明的力量和修养来增加我们的定力。 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自信。 佛教作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舞台上已经中国化两千年了,已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复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观、道德观,甚至修身养性方面,佛教还是有它不共的价值的。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扫码关注我们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1-10-08 00:25:0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