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道存诚 内容: 第九十八句:【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 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八《体论》。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 ”天地有纲纪,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 天地的纲纪,比如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 四时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山河大地、动物、植物、矿物都相同,不是只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的动植物而来,它没有任何偏私。 如同春雨普润,是无私的,万物都能够得到它的滋润。 所以古人说:“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日月的光明普遍地照在大地上,没有丝毫偏私。 春夏秋冬,也没有私行,“行”是流行、行动。 这就是大地的真诚,是平等无私地照顾万物,使天地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所以天之道,就是诚。 《中庸》上说“诚者,天之道也”。 真诚是每一个人本有的天性。 “诚之者,人之道也。 ”人应该效法天道去体现和恢复这种真诚。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人们依循经典、依循圣贤的教诲来恢复自己的明德,就是人的修行之道。 要恢复真诚,就要老实听话真干。 不是经典所说的教诲就不说,不是经典所教的行为就不做。 所以人们要恢复真诚就要随顺圣贤教诲,而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才是真正向圣贤和经典学习。 但是现在人都太自以为是,太过“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比如当今社会,无论贫富贵贱都身心不安。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信自己的意思,自以为聪明,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和经典生起怀疑之心,不能依教奉行。 人们本来想追求一个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的人生,但是因为选择的方法、途径、手段错误而适得其反、背道而驰。 孔老夫子没有傲慢心,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和习气行事,而是依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对其有坚定的信心。 “信而好古”,孔老夫子对于经典毫不怀疑,念念不忘古人的风范,他在喝汤时能够看到尧帝,在墙上能够看到大禹,在梦中梦到周公教导他,这就是至诚感通。 “诚”是我们本有的真心。 但是习性障碍了真心的显现。 所以只要克服习性,真心就可以恢复。 《大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想要达到世界和平、天下太平,就要“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所以根本是格物。 格除物欲和习性,智慧才能够显露,诚意、正心也才能得以显现。 格物要去除贪瞋痴慢疑和成见。 比如“贪”,与人相处时斤斤计较,就无法达到真诚;当心中生起自私自利的念头,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无法达到真诚。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面对何种境缘,人们都应修炼自己不起爱憎与分别之心,且常怀恭敬一切之心。 当人们挑剔外在境缘时,就失去了真诚。 很多人遇到问题就想改变外在环境,认为换一个工作、团队,甚至另一半就能改善状况,但却永远不能解决  问题。 为什么? 因为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一切的外境、缘分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的结果。 恢复真诚,首先要将贪念放下,要将追名逐利的心放下。 如果看重名利欲望,超过看重父母,又如何能提起孝心呢?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孝顺,但是如果看到古代的德育故事,就会感到很惭愧。 古人为父母连死亡都不畏惧,所以能够显现出诚心。 而我们为父母仅做了微不足道的贡献,就已经认为已经付出了很多,怎能显现出诚心呢? 有一个“实夫拜虎”的故事。 包实夫途遇凶恶的老虎,但是因为他至诚的孝心,就告诉老虎他是要回家奉养父母。 他的真诚心和一念孝心,让凶恶的老虎都受到感化,所以没有吃他。 因为老虎也有本性,它也是被习性所控制。 所以人的真诚之心不仅可以感化人,还可以感化动物。 《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至诚心显露,就能够见性;至诚见性之人,就能够感动他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不仅可以感化他人,动物、植物也都可以被他感化;“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所以他就可以和天地一样化育万物。 君子圣贤的德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三字经》上讲,“三才者,天地人”。 人和天地并列,被称为三才。 就是因为人能够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和天地一样化育万物。 只要恢复人们的真心,即至诚之心,就可以做到。 所以人要懂得自爱。 就是要明了自己有真心明德,不能糟蹋了自己的本性本善。 人要恢复自己的明德本善,进而去化育万物,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 发布时间:2021-10-08 00:23:3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