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实践仁德 内容: 第九十六句:【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仲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老夫子告诉他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第二件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件事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首先“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子是用古代成语回答仲弓的提问。 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晋臼季说:“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出门与人相见,犹如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 皇侃在注疏中引注说:“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 ”大宾是朝会或会同;大祭就是祭太庙、祭天,这两件事情很重要、很严肃。 所以称为“大”。 见大宾必须敬,承大祭必须诚,诚与敬即可为仁,这是就领导者而言。 因为在孔老夫子的时代,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先教导在上位的人,上行而下效。 比如尧、舜率天下以仁,百姓也从之为仁;桀、纣率天下以暴,百姓也从之为暴。 如果领导者懂得大宾大祭,百姓出门作客就懂得礼貌,在家就懂得祭祀。 见大宾、承大祭是国君的责任,普通百姓效仿国君诚敬的态度,就是“如见大宾”,“如承大祭”。 人们也应效仿这种诚敬的态度,出门会客时,如同去会大宾,要恭敬守礼。 平时在家可以穿着简单,但外出授课时,要穿着正式,这是恭敬听众。 “使民”是领导者处理政事,要恭敬一切,毫不苟且,如同怀着祭祀时的恭敬之心。 当然,这句话不仅领导者要学习,普通人做事也要如同祭祀一般,尽心尽力地完成,即使报酬微薄,也应“反求诸己”,而非责怪他人。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未曾听闻君子大道,做事就会以利益为驱使;但是君子做事,考虑的是这件事是否符合道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管子·小问篇》引语说:“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施”是加。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也不要施加于他人身上。 人们时刻以这句话为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就会懂得应如何为人处事。 如果我们待人居高临下,就要想到别人这样对待我,我是否会心生不悦。 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不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别人。 《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要一切恭敬。 无论一个人是贫富贵贱,都要保持恭敬之心。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包咸批注说:在邦为诸侯,在家为卿大夫。 在邦,是仕于诸侯之邦,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是在士大夫家,都须做到无怨,不使人抱怨。 这一点如果没有仁德,就很难做到。 即使一个人是做售货员,也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顾客的需要,使顾客没有抱怨。 所以凡事把自己的本分竭忠尽力地做好,才会无怨。 比如四川人就有这种品质。 他们即使做钟点工,也尽心尽力,即使即将辞职,依旧尽心尽力地把工作做好。 四川的社会风俗就是如此,也是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引用古代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引用古代成语,所以孔子说话是以古训为依据。 我们普通人,言论更需谨慎,要依据经典,依据圣贤之道,才能做到“言满天下无口过”。 “颜渊篇”首先就是颜渊问仁、仲弓问仁。 “仁”字很容易被误解。 譬如韩愈就曾经说:“博爱之谓仁”。 爱是七情,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情。 而仁不是七情,因为仁爱之心是清净平等的,而情依然是烦恼。 所以学仁,要学对一切人平等地关爱,平等地仁慈,不是用感情和情执关爱,而是理智的慈爱。 发布时间:2021-10-08 00:23:1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