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学基础》第五十一篇:​各宗要略 —— 律宗 内容: 律宗      传  流   从第一次结集,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 随后二次三次四次的结集。 自此以后,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毱多五师传持。 佛灭后一百年间,纯是一味和合,一百年后产生异见,部派分裂,因着律仪上的争执,旋复至优婆毱多以后,更分为五种律部。 五部: 昙无德部——四分律——法藏部 萨婆多部——十诵律——一切有部 迦叶遗部——解脱戒——饮光部 弥沙塞部——五分律——化地部 摩诃僧祇部——僧祇律——大众部 实际传来中国只有四律,迦叶遗部仅传戒本。 四律:《十诵律》、《五分律》、《四分律》、《僧祇律》。 还有五论: 《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论》、《萨婆多论》、《明了论》。 在中国弘传最广的是《四分律》。 早在曹魏时,昙摩迦罗于洛阳译出《僧祇戒心》,并立羯磨法,与中国出家人正式授戒。 从译出《四分律》后,先有法聪开讲,口授弟子道覆。 至慧光下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相承。 与道宣同时弘《四分律》共有三派。 有南山道宣、相部法励、东塔怀素。 三者见解不同,故分三派。 法励、怀素但盛一时,道宣至今弘传不绝。 判  教   化制二教为本宗判摄。 化教:教化众生,有种种随机言教,指经论二藏,所诠定慧法门。 制教:制止过非,指律藏所制定的戒法,诠解戒学法门。 通过制定的戒,能摄住三业不犯,便生定慧,由定慧伏断烦恼,证入道果。 此宗更于此二教内判立三教三宗。 化教中,更判为三教,以摄如来一代说法。 (一)性空教,俱舍、成实析法明空是小乘教。 (二)相空教,般若、三论等直谈无相是大乘权教。 (三)唯识圆教,华严、深密等是大乘中道实教。 制教中,更分三宗,以摄一切戒律的戒本。 (一)实法宗,以色法为戒体,立一切法为实有,小乘有部。 (怀素所依) (二)假名宗,以非色非心为戒体,一切法唯有假名,无实体,大乘空教。 (法励所依) (三)圆教宗,以心法种子为戒体,谓万法唯识,大乘唯识圆教。 宗  义   道宣的四分律宗,是依大乘唯识圆教而立义。 并主张四分律宗通大乘说,从律文中,有五种理由证明: (一)沓婆回心:沓婆证阿罗汉后。 求坚圆法,回心向大。 (二)施生成佛:戒本末偈云: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三)相召佛子:序文有诸佛如是行,佛子亦如是。 (四)舍财用轻:舍堕戒中,舍财后僧不还,犯轻罪。 (五)识了尘境:妄语戒的见闻知觉的了别,通唯识义。 戒有四科: 戒法:圣人制教名法; 戒体:纳法成业名体; 戒行:依体起护名行; 戒相:为行有仪名相。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 戒的内容广泛,以止作二持摄尽。 止持是约戒条,止一切恶,不该作者不作。 作持是约体道办事,修一切善,诸如受戒、说戒、安居、自恣、忏罪等。 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大乘菩萨戒,不同小乘戒。 声闻戒唯人得受,大乘戒诸趣通受;声闻戒有受有舍,菩萨戒有受无舍,是尽未来际受持。 菩萨戒主要体现在三聚净戒上: (一)摄律仪戒,七众所受别解脱戒; (二)摄善法戒,奉行一切善法; (三)饶益有情戒,广修善法以利益众生。 前二自利,后一利他,合为二利圆满。 虽只讲戒,而与定慧相连。 如把心停止,不起妄念,摄意业为定,详细观察思维,此应作,彼不应作为慧。 如盗戒具三净戒:自不起盗心并防护为摄律仪戒;见有盗机而维护为摄善法戒,转告保护为饶益有情。 其他戒也一样,一戒一行圆观解,具足一切行即为大乘妙行。 发布时间:2021-10-08 00:03:1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