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2002 十二因缘 内容: 2002  十二因缘(上)我们开始十二因缘的讲解,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缘至关重要。 《心经》里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你看这一“乃至”就过去了。 在《楞伽经》里:无明缘行,这一句话就带过了,实际上后面就是代表十二因缘。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十二因缘,很多来自于六道轮回图。 中间是三个动物,代表“贪、嗔、痴”,外圈是十二因缘,最外圈是六道。 这指的是粗大心的状态,六道当中有贪嗔痴三种状态,贪嗔痴的核心是“贪”。 由贪嗔痴三毒发展出来的念头,其实一刹那之间,就已经完成十二因缘了。 也就是在弹指之间,多少个十二因缘已经过去了。 我们单看一个念头,完整的过程就是十二因缘。 这和我们的种子识如来藏,也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起种子,整个儿它的流转,十二因缘其实是核心。 《心经》里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四谛是小乘的基础。 十二因缘指的是辟支佛看到缘起,最后缘起缘灭都是空。 所以《心经》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就连这个“智”也没有涅槃可证,没有佛可成。 这个都要化掉,所以《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十二因缘,我们从哪里能感受到呢? 我们先看一个现象,实际上会看到十二因缘正向的过程,之后再倒着讲怎么回来。 我们来看孩子,刚出生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在出生后会逐渐完善。 孩子发育需要很长时间,出生后,孩子会本能的吃奶,2个月时,他的眼睛会随着东西移动,这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他只是感受到有光线在移动。 之后,你逗他,他会笑,会有反应,他开始有了最小的自我的意识,只是这时候“自我的意识”还不分别,他还意识不到“我”。 九个月的孩子,他还没有概念。 他把东西放进嘴里,他用嘴去感受和探索这个世界。 这时,喂什么都会吃下去,喂药也不会吐,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好恶,没有基于“我的” 爱憎。 再长大一些,孩子就知道好恶了,不好吃的东西就会吐出来,慢慢的他有了自我意识,他会知道这是“他的”。 我们看,无明-行,“行”是源初的第一的那个意识。 这个时候是很懵懂的意识,并没有强烈的自我感。 行-识,这时孩子开始懂事了,你跟他互动,他会有反应,他有最初的认识了,也就这时候,是“自我”开始生成的阶段。 混沌之间好像忽然间感受到什么,但这种感受还没有:我在“感受”这个感受,他还没有这个意识。 比如拿镜子让他去看,他还不知道那个是“我”,他还没有自我意识。 那么这个时候,原初的感受的时候 。 能和所,他对“所”有反应的时候,他还意识不到“能”。 无明-行-识,浅浅的有点儿意识到有个“我”在,和别人不一样,“他”和“我”对应。 意识“我”这个“个体”和“其他个体”是略有不同的。 识-名色 ,“名色”他开始对语言和指称开始敏感,你告诉他“苹果”“红色”,他会知道“这个”和“那个”。 “名色”之后,感官开始分开,六入,耳朵、眼睛……,各种感官开始发展。 孩子出生后会去医院不断的做检查,检查视力、听觉是不是发育正常,反应机制是不是正常。 实际上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当中,它是逐步的发展出来的。 “受”,他有感受了,他会知道快乐、痛苦。 “爱”,他知道我要什么,不要什么,他有明确的态度、爱憎和好恶。 “取”,他知道这个是他的,你给他,他会开心。 “取”,这个阶段,“我的”意识已经是很清晰了。 在“取”之前,你拿走了,他也不会生气,因为“我的”还没有形成。 “我的”形成,就已经把外物和自己链接起来了。 “有”他已经划定边界了。 比如别的小朋友侵犯了他的空间,不仅有肉身的自我,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领地和所属权。 这时候开始形成了“我”的概念,乃至“我”的小的世界。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是看到孩子,把孩子发育的过程放大了。 实际上,在我们一弹指之间,每个念头,一瞬间,十二因缘就完成了。 我们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看不到的。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就是轮回。 不要把轮回弄得很玄,我们在十二因缘当中,各种的流转,我们无法看到这件事儿,就更不要说把这个链条给断掉。 其他的六道无非是这个的放大和复杂化的显现。 我们怎么看到呢? 这个链条从哪能开始断掉呢? “爱-取-有”从这儿开始断掉,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早期的道德教育就从这里开始的,不能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 “爱”是我喜欢。 我知道什么可以拿,什么不可以拿。 “爱”都是内心的事情。 法律上,我有念头不犯法。 “取”涉及到外部性。 尤其到“有” 就要负责任了。 因为他有外部性了。 修行中,“取”这步,可以被认知出来。 认出来我的意图很强,我要干这件事儿,但是我能停下来不干。 比如: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去,动作没有做出来,没有产生外部性行为。 “杀人”只有想法,没有行动就不犯法。 从“取”开始断掉,这是可以停掉的一个链接点儿。 从这开始往回,“爱”:我想这样,我希望这样。 所谓: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我们整个的好恶强烈是从这儿开始的。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我们的“好恶”:基于“身”的好恶,基于“语言”的好恶,基于“意识形态”的好恶,基于“身口意”的好恶,从“爱”往后就开始产生外部的因果。 在外部因果之前,我们内在的还是一种“识”。 到“有”就形成“业”,所以“有”就是“业”。 由这个“业”循环再回到“种子识”,再起来,无数的种子起现行,那就开始轮回的流转。 整个在轮回中,从“爱”开始断掉。 “不爱”从这儿开始,往回一格儿一格儿的修,然后到“不受”、“不触”。 “不触”不是没有感知,是我能够和感知摘开来。 就像“摄像头”可以看,但是它没有情绪。 “镜子”可以照,但镜子没有得失。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明觉”,明觉的产生,我们叫“正受”。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当这个转过来之后,是“正受”。 八正道就是围绕“爱”和“受”去展开。 我们意识到:其实“概念”是在“触”之前。 我们发现看到一个东西,每个人的看到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深层对这个东西的语言系统、价值系统的判断是不同的。 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换个视角,换个思路,发现自己的态度就变化了。 我们发现“六入”是在前的。 “六入”之前是“名色”,再之前“识-行-无明”,一格一格儿的。 在我们修行当中,实际上就是一层一层倒着往前退,“复归于婴儿”,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一格一格儿的去退,从“不受”到“不触”,一层一层勘辨,直到破根本“无明”。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等到功夫做好了,我们就能从一开始就不进入这个状态,直接去体认“自性”。 但是我们入门的时候,所有的修行,不管是打坐、持咒……整个的断掉、停掉,尤其禅宗说:断我法,断尽法,这个“断”,断在哪? 这个停,我们要有判断,要能清晰的看到自己。 十二因缘就是个硬指标。 十二因缘,所以要背下来。 细节我们会在讲课中一个个的深入,尤其去结合八识二无我,包括后面的课程,会围绕这个不断的循环展开。 十二因缘,我在修行也罢,理论也罢,一个至关重要。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1-10-07 17:15:4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