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孝子事亲,五者俱备(一)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八十九句:【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 ”子女对待父母应该以恭敬的心去侍奉。 “敬”的态度非常重要。 《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子游问孝,孔老夫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犬马而言,它们也能够以自己的体力来养主人;如果不孝敬、不尊敬父母的话,和犬马侍奉主人就没有区别了所以要强调儿女侍奉父母的恭敬之心。 恭敬之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譬如《弟子规》上说:“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命令我们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要马上行动,不要偷懒,不要借故不去做。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有过失、做错事、做事不够完美的时候,父母给我们指正过来,我们要有耐心,要恭敬地去听从。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顺着父母的心思,而不能够违逆父母,心里有逆反。 这些都是儿女对父母恭敬心的表现。 孔老夫子的弟子子夏问孝,孔老夫子说:“色难”。 指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难能可贵的。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有了事情,儿女去代劳;有了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尽到孝道了吗? 这远远不是孝道,这是为人子尽孝最起码的本分。 但这些远远不够,还要养父母之心,对父母恭敬、和颜悦色。 《弟子规》言“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即使父母做错了,子女也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这才是养父母之心。 “养则致其乐”。 奉养父母的时候,要让父母感觉到欢乐。 做儿女的应该以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二十四孝之中老莱子的故事是很好的范例。 老莱子七十多岁,其父母九十多岁他已经了。 为了让父母欢喜,他还穿上小孩子的衣服,在父母面前装婴儿的啼叫,学小孩子走路,甚至在挑水的时候故意滑倒,只为让父母开怀大笑,这种父子之间的天然本性,就从老莱子的表演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父母即使犯了过失子女劝谏的时候,也不能够厉声厉气,伤了父子之间的和气。 如果我们为了讲这个理,而伤了情,伤害了父子之间的亲情,那么这个理就不再是理了。 家庭是温暖的地方,需要爱、关心、和理解。 如果你的道理再对,但是你的态度是傲慢无礼的、不恭敬的、是违逆父母的,父母也仍然听不进去。 所以古人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而且还是在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去劝谏;不要等父母不高兴的时候,你非要给他讲理,非要去劝他,说他不对,这无论是谁都很难接受。 “养则致其乐”,说明要让父母乐道中。 如果能帮助父母学习传统文化,那么就能提升父母的智慧,有助于父母保持良好的心态,防止他们患得患失。 古人关于“乐”的两个成语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第一是“知足常乐”。 孔老夫子说,年老的时候戒之在得,特别戒贪得无厌。 子女要劝父母看淡财物,这些财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把它看得太重要。 “屋宽不如心宽”,这个房子愈来愈大,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理,即使屋子愈住愈大,他也高兴不起来。 所以一个人高兴与否、快乐与否,绝对不是建立在物质之上。 现在很多人都在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的物质条件愈来愈好,经济愈来愈发达,但是幸福指数却愈来愈低了?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 因为我们一直误以为只要人有钱了,经济增长了,物质财富满足了,人就能够快乐起来、幸福起来。 实际上,一个人的幸福感是一个人内在的感受。 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怎么能靠外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达到? 《论语》的开篇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明学习、求道,并乐在道中。 如果我们把所学的道,时时运用到生活中去,并验证了这个道的正确性,就会愈学愈习愈喜悦。 此处的“悦”就像泉水一样,从内心不断地涌现出来。 读书人、修行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种喜悦。 这个“悦”和“乐”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发自内心的,而后者必须依靠外在的条件。 另一个成语是“助人为乐”。 其深意在于表明助人的行为具有自足性,人生的价值意义在于体现帮助、提升、利益他人,实现自利而利他的结果。 如《大学》所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不仅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明德、智慧开发出来,而且要求我们帮助别人把他本有的智慧、明德开发出来,只要将这两件事都做到至善圆满的程度,就是止于至善。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活得无精打采,没有使命感、没有责任心? 因为以前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赚钱上,贫穷的时候以赚钱为目标,有钱的时候,钱已经太多了,花不完了,他的人生反而没有目标,反而空虚,甚至自杀了。 人把自己所挣的钱用来服务于社会,用来帮助别人提升道德,改善社会风气,他的人生感觉到有价值,这样的人才真正地感受到快乐。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布朗教授,对四百二十三位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长年跟踪调查,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些经常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帮助的老人,与那些从不为别人提供任何帮助的老人相比,他们的预期寿命平均要长五年左右。 而那些只是接受别人帮助的老人,他们的寿命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布朗教授就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得益于对社会和他人的付出,而不是一味地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去索取。 ”这个科学实验证明了助人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所以人年纪大了,不要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样就容易抱怨、容易郁郁寡欢。 我们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我们的身体就老化得慢,而且从帮助别人那里,还重新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 这种心情愉悦,也会让自己更长寿。 儿女应该耐心地、反复地给父母讲保持长寿的真正方法,这才是从道的高度赡养父母。 发布时间:2021-09-25 22:06:0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