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士人的孝道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八十七句:【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这段话讲士人应尽的孝道。 士人指读书人,读书人之所以称为士,是因为他读圣贤之书。 进,可以为国家服务。 退,也能够在自己的乡间教书,把古圣先贤的教诲传承下去,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古人讲士、农、工、商。 士,读书人,有清高的品德,是最受社会大众尊重的,排在第一位。 孟子所谓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他学做君子、学做圣贤的心恒常不变。 正是因为他有这种清高的品格,所以特别受到社会大众的尊崇。 古今社会不同,过去读书人摆在第一位,商摆在最后一位。 但是现在社会颠倒了,是有钱的人摆在第一位,往往最受尊重,而读书人常常摆到最后了。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士? 《孔子家语》中记载着“五仪”,鲁哀公向孔老夫子请教,怎么样任用鲁国的士人治理国家? 孔老夫子言,人分为五等,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庸人,就是心里没有存着谨慎行事、慎始慎终的原则,口里也不讲伦理道德的教诲之言,因此他们不会选择贤人以托付终身;不会力行伦理道德以成就自己;在小事上明白,在大事上胡涂;随波逐流而没有主见,此谓“庸人”。 世间的庸人很多,不懂得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唯利是图,随波逐流,整天谈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 ”士人心中有目标,做事有原则。 虽不能尽知道德学问之根本,但一定有遵循的标准;虽然不能够完美地具备各种美德,但一定有安处的规范、道德。 “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所以他的智慧不务求多,而一定有判断,明了是非善恶;言语不务多,但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欲;行为不务多,但知道行为的原因。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 ”既然知道了善恶,言语也能够表达清楚,能够知道它的要点,行为的原因也明了了,就要像性命身体一样,不会改变了。 心有所主,不会随意地改变自己的志向。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富贵不足以让他更加骄慢,贫贱也不足以让他有所忧戚,这就是士人。 因此,做一个士人也不易,士人有明确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做到宠辱不惊。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 ”君子的要求比士人就更高,说话忠诚守信,心里没有埋怨;行为符合仁义道德,但又不夸耀自己的神态;思虑通达明了,言辞却不专断,信奉道义且身体力行、自强不息;他的所作所为是自自然然的,好像能够超过他,但终究又赶不上,这就是君子。 “所谓贤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 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 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 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 此贤者也。 ”所谓贤者,他的德行符合礼法的要求,中规中矩,没有逾越。 他的言论可成为天下的标准,让天下人效仿,又不伤害到他自身。 他的道义可教化百姓,也因为他自己身体力行,所以伤及不到本人。 他的富裕使天下人都不会积财丧道。 因为他会惠施百姓,也就没有病贫的人。 这就是贤者。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 ”圣者与天地合其德,不像贤者那样中规中矩地去做事,没有执念,会随着时节因缘变通无碍地做事。 譬如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他能够穷究万事万物始终的规律和道理,能够使万物自然协调,能够把他的大道传布天下,使天下人自然地改变情性,形成一定的道德品性。 他的光明和日月同辉,他的教化影响神速,效果神奇。 一般的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这样地高大,即使见到圣人,也不知道他高深莫测。 因为这个圣人不是要故意表现得与众不同,他看起来无异于常人。 但是实际上,他的德行教化影响却非常地广泛,这样的人就是圣者。 《论语》中也有一段话专门解释“士”。 弟子子贡曾经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孔老夫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这个士人是非常有羞耻心,他自己的行为全都符合于道德,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心,做什么事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 所以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 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 ”特别是做老师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这个“耻”字就更重要,如果行而无耻,这样的人就不堪称为人师。 有耻心,进能够成为圣贤,退也不失为君子。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这个士人接受了国家的任务,他出使任何国家,都不会给他自己的国家丢面子。 子贡可能觉得这个还是很高的标准,他就问:“敢问其次。 ”孔老夫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在宗族里边,在邻里乡党之中,人人都称你是个孝子,而且做到兄友弟恭,这个德行也是不错的了,这种人也可以称为士人。 子贡又问:“敢问其次”。 再退一步怎么讲? 孔老夫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说话要诚信,做事要坚决,不能够知而不为。 因此,学习圣贤教诲就要真干,真落实。 “硁硁然”,是形容石头碰撞时发出的声音表示不改变的意思,就是要矢志不渝、锲而不舍。 “小人哉”,此小人是从德行意义上的小人,虽然没干大事,但是也能够做到谨守道德仁义,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士人。 孔老夫子讲了这三个层次的士人,即使是第三等的士人,也有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做法。 不能够兼善天下,至少也能够独善其身,这样的人才够士的资格、士的标准。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作为人臣最重要的就是尽忠,《孝经》中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移孝作忠”,“忠”,“尽己之谓也”,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的本分职责做好,让领导放心。 “君”就是在位的领导者,让他们放心就是尽到了忠心。 用侍奉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就能够做到忠诚;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就能够做到顺从。 《弟子规》中讲“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一个孩子在家里孝顺尊敬父母,他走上社会也会表现出这种恭敬和孝顺,老师呼,应勿缓;老师命,行勿懒;老师教,须敬听;老师责,须顺承。 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执行力。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孝道,从对父母的态度上,培养起了对领导、对长辈的孝顺态度。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做事能够竭忠尽智,而且能够顺从,做什么都没有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来事奉国君和上级,就能够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 这告诉我们怎么移孝为忠、移孝作忠。 在家里把对父母的孝心移到对国家、对人民服务就是尽忠,而能够尽忠才能够保全自己的家业,也才能够更好地对父母尽孝,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讲士人的孝道。 发布时间:2021-09-25 22:05:4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