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八十六条:【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法服”指按照古代的礼法规定,不同的等级穿着不同的服饰。 古圣先王制定的礼服,一共有五服,也就是五种服饰:天子要穿天子的服饰,诸侯要穿诸侯的服饰,卿要穿卿的服饰,大夫有大夫的服饰,士人有士人的服饰。 这五等人的服饰不能随便调换。 不像现在的服装,没有尊卑等级的秩序。 为人臣的卿大夫,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礼法,所以这里讲先王所制定的礼服标准要严格地遵照来穿戴,这是守礼。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法言”指如理如法之言。 “德行”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不符合道德仁义的话,不敢说。 不符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行,不敢行。 如果卿大夫能够严格地守法,遵守礼制,言语行为就不会有任何的过失。 我们之所以对古圣先贤生起信心,正是因为他们的心地比我们清净,他们的智慧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是大浪淘沙的结果。 所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说明不是符合礼法的事情不能说;不是符合道义的行为,不能做。 这是孔老夫子对颜回所说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此处的“动”不是动作的意思,而是起心动念的意思,暗指君子不能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念头。 行为可以分成三种:有身、口、意的行为,能够使以上三种行为恪守礼法,就是古圣先贤所说的“克己复礼”,这样才能离成圣成贤才愈来愈近。 《论语》记载:“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老夫子所学就是古圣先贤之道,他一生所秉持的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 “古”是指古圣先贤之道,即古代圣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太下的道理。 尚古不代表传统文化不讲创新,而是注重掌握蕴含于其中的恒常不变的规律。 之所以强调学经典,是因为圣贤之道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所验证的结果,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智慧。 现在很多人喜欢看书,知识面也很广博,但是所看之书未必是经典。 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对自己所阅读的书、所看的电视节目没有选择的话,可能看得愈多,受的污染愈严重;看得愈多,问题也愈多,烦恼也就愈重。 一旦对学习内容不加选择,很可能使人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更多潜移默化的染污。 《贾子新书·修政语》记载了一段话,说明了学习古圣先王之道的原因:“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 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 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 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这段话将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比喻为太阳。 一个人静坐冥思苦想的时候,如果舍弃了学圣贤之道,就像舍弃了外边的太阳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的烛光。 烛光虽然可以让你有小小的见识,但是开启不了大智慧。 所以明智的君主都崇尚学圣贤之道、崇尚诵读读经典,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地冥思苦想。 因此,要学就要学经典,只有学圣贤之道,才能够学有所成进而变化气质。 值得注意的是古圣先贤求学,和现代人求学的目的不同,现在的人注重学知识、学技能,旨在广学多闻。 而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明心见性,为的是求专一、求戒定慧。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并不是学得愈多愈有智慧。 智慧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只不过被各种烦恼习气障蔽住了。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 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不是你学得愈多愈好。 因为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你知道得再多,只要有知,你就有不知的东西。 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 那就是要求无知,无知才能无所不知。 所以老子讲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也就是般若无知,它的作用才是无所不知。 这是中国古人和西方人求学不同的地方。 所以读诵圣贤经典的目的是静心。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通过读书千遍使心定住,定的久了,智慧就自然开启。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如果所作所为都遵循道法,遵循古圣先贤之道,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习惯,所以无需刻意选择。 那么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 即使所作所为,为天下人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服饰、言语、行为都能够遵守礼法道德,就能够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夙”,指早的意思,“夜”,指暮的意思,“一人”,要求卿大夫早晚勤奋不懈地事奉天子。 这样才能实现其孝道。 发布时间:2021-09-25 22:05:3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