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八十二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出自《群书治要》卷三《毛诗》,也就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悠久的一部诗歌总集,大部分都是周朝以前留下来的。 诗歌可以陶冶性情,调节人的喜怒哀乐。 《礼记.经解篇》中讲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进入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所受的教育,接受了什么样的教化,是可以感受出来的。 这是因为接受了“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出来的人格,特点都不相同。 若接受了《诗》的教化,会有“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的特点,通过《诗》的教化,可以陶冶性情,让一个人具有温柔敦厚的特点。 一个没有受过《诗》的教化的人,可以说是敦厚有余,但是温柔不足,甚至不懂得什么是温柔。 《蓼莪》是斥责周幽王的诗,因为当时百姓辛勤劳苦,使得孝子都没有办法奉侍父母,让他们终其天年。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批注上说:“兴者,喻忧思心不精识其事也。 ”因为心里充满了忧思,结果把莪蒿都看成了青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可怜我那父母,为了养育我而劳苦憔悴。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没有父亲,我们可以依靠谁? 没有母亲,我们可以仰赖谁? 出门在外,心中悲痛,还一直思念着父母。 回到家中,看到房屋空旷,再也见不到父母,就如同没有回到家一样。 为什么像没有回到家一样? 因为在外边看不到父母,回到家里依然也看不到父母了。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父亲呀,是你生下了我,母亲呀,是你养育了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父母,是你们抚育了我、疼爱着我、长养了我、教育了我,反复顾念、挂念我,出门入门都抱着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想要报答父母含辛茹苦的抚育之恩,但是父母的深恩像苍天一样,报之不尽,无以为报的。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这个孝子思念父母的恩德,时时都挂念着父母,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恩德无量无边,抚育儿女从小到大成长。 在自然界之中,羔羊尚有跪乳之恩,乌鸦尚有反哺之情。 小的时候,小乌鸦不会飞,老乌鸦到处觅食来喂养这个小乌鸦。 等老乌鸦老了,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也会去觅食来反哺老乌鸦。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的话,确实连禽兽都不如。 “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 我们经常指责孩子说,你这个人不懂得为人要孝敬父母吗? 可是仔细想一想,这个孩子从哪里学到的孝敬父母? 古代都是大家庭,孩子从他父母怎么样照顾爷爷奶奶的身上,学会了孝敬父母。 到了学校,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孝敬父母,这个孝是由老师来教导的,所以老师也受到特别地尊敬。 家长在家里教导孩子尊敬老师,到学校老师教导孩子要孝敬父母。 家长和老师配合,这个孩子很容易受教。 父母对于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常地在意、非常地关心。 譬如我们偶尔说一句话,我们很久都没有吃什么菜了,结果下一次回家的时候,我们自己喜欢吃的菜,就被父母端到了桌子上。 虽然是一句不经意的话,但是父母都很用心。 父母的心中是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儿女,如果儿女也无时无刻不惦记着父母,父母和儿女的心就非常容易感通。 看一篇文章《母亲一生的八大谎言》,我们从中也能体会出父母对于儿女的那一种用心。 儿时家里很穷,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 ”孩子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又用筷子把鱼夹到孩子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 ”有一个冬天,孩子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孩子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 ”母亲笑了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高考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来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母亲在父亲病逝之后,又当爹又当娘,苦不堪言,母亲多年来却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 ”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 ”孩子长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母亲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 ”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孩子千里迢迢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了,看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孩子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 ”看了这几个母亲的谎言,确实是非常地感动,因为这些谎言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母亲说这些谎言的时候,还说得特别认真,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 孩子也经常被她欺骗了。 父母对待儿女是这样地用心,做儿女的对父母,也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孝养。 现在的儿女对父母回馈的却是不耐烦,厉声厉色。 所以,古人把孝顺父母的人称为孝子,而现在的孝子成了孝顺儿子、孝顺孙子。 中国人言“诸事不顺因不孝”。 也许会认为中国人不讲逻辑,做事顺不顺利与孝不孝敬父母都有关系? 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没有知恩报恩的意识,不是以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来待人接物,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以功利的原则为取舍、为处事态度。 一个人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与人交往,结果就是《易经》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你所感召的朋友、领导、生意合作伙伴、属下等等,都是以利害之心和你交往的。 古人的“教”写得很有深意,左边是上边一个叉叉,下边一个叉叉,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子”,上边的这个叉是父母、老师所画的,下边这个叉是孩子、学生所画的,意指身教胜于言教。 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柳条,意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家长拿着鞭子、拿着小柳条,不断地耳提面命,不断地提醒,要有耐心。 所以孩子教不好,第一,反省自己的身教做得如何。 第二,自己是否有耐心。 因为孩子的习气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你要把他导正,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提醒就能够达到的,要有耐心不断地去提醒,不断地去劝导。 因此,父母的恩德就像天空那样,想报都报不尽,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发布时间:2021-09-25 22:04:5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