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学基础》第十八篇:菩萨行果 —— 所修胜行 内容: 大乘与小乘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生死海,到涅槃彼岸之教法,名为乘。 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 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之教法为小乘。 佛果者,开一切种智,尽未来际,化益众生,即三觉圆满,万行所成,故云佛果。 大乘又称菩萨乘,三大阿僧祗劫间,广修六度行,证无上菩提。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译云觉有情。 菩提是觉义,即智所求果;萨埵是有情义,即悲所度生。 就是以大智上求无上正觉果;以大悲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具有这种自觉觉他的修行者,具足自利利他的大愿者,名为菩萨。 小乘者,视三界如火宅,急求出离,不堪度生,永无悲愿,以不度生故,则不成无上正觉。 所修胜行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竟。 《华严经》云:“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菩萨观察四圣谛真理而发四弘誓愿:为解脱众生之苦而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为灭除众生烦恼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令众生住圣道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令众生得涅槃而发佛道无上誓愿成。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解深密经》佛告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 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到彼岸。 ”布施,梵语檀波,度悭贪。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是布施一切财物及生命资益有情。 法施是为有情宣说如理正法,使有情止恶修善,断染证净。 无畏施是为有情解脱逼迫之灾难恐怖。 持戒,梵语尸罗,度毁犯。 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律仪戒是指菩萨所受的防非止恶的戒,包括诸戒,即无恶不离。 摄善法戒即菩萨所应修学的六波罗密多等善法。 饶益有情戒即菩萨以善法利乐有情。 忍辱,梵语羼提,度嗔恚。 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耐怨害忍是能忍耐他有情对已所作怨对损害。 安受苦忍在修习道法时,于所遭自然界及自身上的苦痛能安然忍受。 谛察法忍对甚深法义,以坚忍意志审谛观察思惟,以求悟入。 精进,梵语毗梨耶,度懈怠。 有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怯弱精进。 披甲精进于所修善法发起大誓意乐,勇敢不退。 加行精进勤习五波罗密进趣不息。 无怯弱精进为利乐诸有情作诸事业,无有退转、无有喜足、勇悍策进。 禅定,梵语禅波,度散乱。 有安住、引发、办事三种。 安住者,远离昏沉掉举等障定法,引生轻安寂静的等持现前,而能安住领受其乐。 引发者,由定力为依止,引发种种神通功德。 办事者,由定力为依,清除有情诸痛苦,成办有情利乐事。 智慧,梵语般若,度愚痴。 有缘世俗谛慧、缘胜义谛慧、缘饶益有情慧。 缘世俗谛慧,能通达调伏有情之世俗方便法。 缘胜义谛慧,通达人法二无我真实智慧。 缘饶益有情慧,作一切利益有情妙慧。 发布时间:2021-09-15 01:25:2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