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安居法要】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三组(中) 内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与法界一切如母有情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为法界众生离苦得乐而发无上菩提心一起学习2021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 2021年5月,为庆祝卫塞节,缅甸三藏高僧东达拉长老为众讲授《诸佛入般涅槃论》,曾国兴居士翻译。 上图:佛陀在第四十四年的安居之后,来到了王舍城灵鹫山,在灵鹫山上对着禹舍大臣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以及对声闻比丘们宣说了“诸比丘之不退法”。 佛陀从王舍城灵鹫山离开之后,慢慢到达了第四十五年安居的地方,也就是毗舍梨城的竹林丛村。 这一幅地图当中,在结束了僧团的坐雨安居后,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北向那烂陀游行。 一路历经那烂陀附近的芒果园(庵摩罗园)、波陀厘村、拘底村、那提伽村、毗舍梨,到了这里,已经到了坐雨安居的时候,佛陀在毗舍梨南郊的白鹿坡村坐雨安居。 这是佛陀最后的一个坐雨安居期,佛遣散了跟随他的僧团,让他们分别在吠舍离周边坐雨安居,唯独留下了阿难。 佛陀了知自己离涅槃辞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为僧团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正法念处经》云: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 | 关键词 |“惭”与“愧”如何分辨明白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组七不退法(中)如何思维因果业力从而令止恶行善具真实义 接下来第二项和第三项,具备惭与愧。 凡是要去做恶行、恶业,感到羞耻,感到害怕,这就叫“具备惭愧“。 这里 “惭”与“愧”如何分辨明白呢? “惭”的譬喻:一块冰冷的铁块上面沾满了粪,沾染了不净物。 你不但不敢去拿它,还要保持距离,这就是惭。 我们引申到内心来说,就是知道我错在哪儿,缺点是什么,但是往往不敢去碰它。 所以实际上我们做人也是这样的,这个缺点本身就是他的惭愧之处,是他人格的一个缺陷,你知道之后就别去搅和它,别人会受不了的,因为这也是他自己不可触碰之痛,你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 “愧”的比喻,“一块铁在焰火燃烤之下非常炽热的这种状态,就叫愧”。 它是非常炽热的,只要你去触碰它,你的手势必会受伤,所以你不会想要去触碰它,生怕自己会受到伤害”。 上座部对“愧”和“惭”之间的这种比喻,不知道我们想象了多少。 按照我们汉传大乘佛教的表述习惯,这个内容在《涅槃经》里表述的就比较学术化:“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 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叫他做。 惭者內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 惭者羞人,愧者羞天”。 这也是从多个角度去比喻惭和愧的状态。 惭是跟人都不好意思说的;愧,对天也不好意思说的。 “所以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 “无惭愧者,不名为人”,这个很严重了,不名为人为什么,“名为畜生”。 佛陀在《遗教经》里面也讲到,“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如果一个人具有惭耻的状态,佛说这是一个人的庄严。 一个人就怕他毫不知耻,没有惭耻之心,他就是没有弹性的。 一个知耻之人,是把自己放在低位,却积极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人的生命就会有弹性。 有惭耻之心的人,也就是代表他彰显了他的佛性,也是修行人最低的底线。 2021我们净土宗的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 弘一大师亲近过印光大师,印光大师那个时候是戒腊高的尊者,特别慈悲,虽然自己的房间小小的,也给弘一大师留一个位置,昼夜陪伴着,观察着他的身口意是怎么样子修行的。 亲近了之后,弘一法师五体投地,一直以弟子礼,在他的心目中印光大师就是他的师父一样。 弘一大师他老人家在《南闽十年之梦影》就说过,“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圆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晓得自己的德心欠缺,修养不足。 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所以这里面我们说“惭、愧”,平时我们也要横在心中去琢磨的。 同样我们对于这些恶业、恶行,不要去造作,你一旦造作了,可能下辈子就会受到地狱火的燃烧,所以对于恶行部分要害怕,也要感到羞耻,好比害怕自己的手被弄脏一样。 所以如果再把它再推广一点讲的话,我们出家人也有几种状态。 在《地藏十轮经》里面讲到沙门有四种,有贤圣僧,有近道僧,有哑羊僧,有无惭无愧僧。 所以我们在座的,哪怕是在家居士,我们也要学习这个知识。 圣贤僧和近道僧是我们要恭敬学习的对象,哪怕哑羊僧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福田,供养也不会有过失,但是他不懂佛法的道理,你跟学也学不到什么。 但是第四种无惭无愧僧就很严重。 如果你靠近无惭无愧僧的话,佛陀在《地藏十轮经》里面就讲到“这种僧必然要堕落地狱的”。 这里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螺蛳具有螺蛳的外壳,但是内在已经臭秽,没有生命力的,如果你碰到他,靠近他,你就会被他臭秽所污染,他堕落地狱,你靠近他也会沾染堕落地狱的恶业。 所以在各种经论里面都讲到这个,比如说,“第一胜义僧是指佛世尊及诸菩萨、缘觉、声闻等众,其德尊尚,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而得自在,故称胜义僧”。 “第二世俗僧,谓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威仪,并持佛禁戒,于世俗求清净之僧”。 我们虽然还在世俗,虽然还是凡夫,但是我们追求诸佛的道果,追求清净的修法。 “第三哑羊僧,谓愚昧鲁钝,不知轻重,且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者”。 他同样也出家,但是由于他的愚昧,就对佛不能够深入,不能够去辨别,甚至对已经产生的罪也不知道发露,这种叫哑羊僧。 “第四,无惭愧僧,谓于破戒、毁犯无惭愧之心者”。 这里很重要的,如果你破戒悔犯有惭愧心,都不属于这个。 所以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里面、《法苑义林章》卷六也讲到这个。 就是无惭无愧这一方面的,不仅仅自己堕落,别人靠近他还被他卷下去。 也有说,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还有无惭无愧的凡夫僧,还有胜道沙门、说道沙门、示道沙门和坏道沙门。 那无惭无愧僧也就是应对于坏道沙门,“指破戒无惭,污秽破坏圣道之沙门。 又称污道、为道作秽”。 这个在《长阿含经》卷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俱舍论》十五,都有讲到。 就是无惭无愧这一方面的,不仅仅自己堕落,别人靠近他还被他卷下去,所以末法时代,我们最怕的就是这点。 比如说居士,虽然度人的能力也不强,但是你害人的能力也不强。 但是一旦出家了,同样你度人的能力还不强,但是你害人的能力就很强。 所以要把一个出家人培养到可以成为善知识去利益人天,这是不容易的。 除了他要有往劫的巨大的善根,这一世也要有殊胜的因缘,才能成就。 但是在他未成就之前令众生堕落的这个能力是很强的。 2021所以像我刚一出家,我师父悟公上人就交代“出家人不开口不知道你有没有”。 刚出家不要开口,对于社会上的人看你就是一个出家人,他不知道你是不是刚出家,有没有资格代表佛法,一旦你说错了,就会影响这个人的一辈子。 而且在普通大众面前,如果你在网上写一篇文章,跟一个八十岁的老和尚写的文章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一样的。 别人都说,“这个是和尚写的,出家师父写的”,他才不管你才出家八天还是八十年。 而且出家八十年的这个老和尚讲法,有可能大家都打瞌睡,因为他讲的都是精华,语默动静都有加持,众生不懂的情况下,不投机就打瞌睡。 你出家八天的讲法,人气很旺,因为你的气场跟大众气场很相近,把社会上那些大家喜闻乐见的讲的一套一套的。 所以我们出家人就要很小心的。 在我们寺院住的时间久的人也会知道,我们出家人都不敢开口,作为居士怎么敢开口,大家都会珍惜这样的修学环境,都静静地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修行当中。 修行人就要往修行上去靠,于道上会。 学佛首先就要有自知之明,因为制造恶业是我们凡夫的特色,有漏是我们的常态。 那我们就先把漏堵了,减少错误,止恶! 所以我们刚出家的出家人叫沙弥,这是印度话,中文叫“息勤”,息指息除贪嗔痴,勤指勤修戒定慧。 第一个就是息。 所以在汉传佛教里说出家三年,不准听经闻法,不准念佛参禅。 为众服务,锻炼自己,成就出家相。 什么叫成就出家相? 就是把自己锤炼得柔软,不要用理论上的对与不对来强大自己的我执,所以实际的修行就是叫“于道上会”。 这就是一切戒定慧最核心的真正的修法,作用在我们的生命体上,就是摧毁我们的邪知邪见、我执我见。 当这个摧毁了,真理的天空就现出来了,诸佛微妙之法扑面而来,全在眼前。 那时你再看经典、祖师大德的开示,就会超时空地得受用。 我们不仅能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也能得到释迦牟尼佛现量的加持,就是读过去七佛的教诫,都能够得到超越时空的现量的加持。 所以不管哪一个时代的祖师,一个开悟大德所讲的话,都是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的,都是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带领我们的智慧。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破我执我见的时候,是不会有这种心的,因为就是我们的业报身和业报的邪知邪见,束缚了我们的心的佛性的部分。 所以修行人就要往修行上去靠,于道上会。 未完待续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发布时间:2021-09-12 20:41:5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