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可以观察出五蕴生灭的智慧 | 诸比丘七不退法第三组(下) 内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与法界一切如母有情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为法界众生离苦得乐而发无上菩提心一起学习 《正法念处经》云: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 最胜最上。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 2021年5月,为庆祝卫塞节,缅甸三藏高僧东达拉长老为众讲授《诸佛入般涅槃论》,曾国兴居士翻译。 上图:佛陀在第四十四年的安居之后,来到了王舍城灵鹫山,在灵鹫山上对着禹舍大臣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以及对声闻比丘们宣说了“诸比丘之不退法”。 佛陀从王舍城灵鹫山离开之后,慢慢到达了第四十五年安居的地方,也就是毗舍梨城的竹林丛村。 这一幅地图当中,在结束了僧团的坐雨安居后,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北向那烂陀游行。 一路历经那烂陀附近的芒果园(庵摩罗园)、波陀厘村、拘底村、那提伽村、毗舍梨,到了这里,已经到了坐雨安居的时候,佛陀在毗舍梨南郊的白鹿坡村坐雨安居。 这是佛陀最后的一个坐雨安居期,佛遣散了跟随他的僧团,让他们分别在吠舍离周边坐雨安居,唯独留下了阿难。 佛陀了知自己离涅槃辞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为僧团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圣地-- 灵鹫山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组七不退法(下)。 第六正念正念,又名谛意。 “正念是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令不忘失。 即是依四圣谛理,顺念、遍念、忆念、念诸道品。 若以四念处为例,即是忆念观照身、受、心、法的自相及共相”,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忆念观照。 这个“自相及共相”,“以对治净、乐、常、我的四种颠倒”,我们凡夫有凡夫的“清净观”,有凡夫的“快乐观”,有凡夫的“永恒观”,有凡夫的“我观”,实际上就是凡夫的“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所以就是由四念处而生起的念根、念力和念觉支,能够对治我们的四颠倒,这种念就是正念。 如果讲细一点的话,“身念处就是身念处观自相,是观自身相不净,其共相则是观自身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个身不单单是不净的,它也包括苦、空、无常、无我,“以对治身净这种颠倒想”。 “受念处是观想自相,是观自己欣求乐受,结果却生苦受,及共相则是观自己所受的是苦,空,无常,无我”,就是苦,所受是苦,这里面也包括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 因为这个受也是一种法,这个法里也是无我的,这个法也是无常的,这个法也是皈依空的,当下就是空寂的。 所以它可以对治我们这个乐受的颠倒想,“心念处观自相是,观自己能求之心不住,观其共相是观不住之心,是苦、空、无常、非常、非我”。 这个心念处,心念,它是不住的,“以之对治心是恒常的颠倒想,法念处是观自相,是观一切法皆为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即成观法无我。 观其共相,是观一切法,都无非是苦、空、无常、无我,以此来对治执一切法为我的这种颠倒想”。 这个是正念,上座部的这位长者在解释正念的时候,例举了锡兰古国,具备正念的三则公案,其中他讲了一则:有一位尊者Tipiṭakacūḷā Bhaya,也就是小无畏三藏尊者。 有一天他的弟子们对着尊者说:“尊者,您的正念是什么样的一种程度呢? ”,就是大家想问尊者,他来描述这个正念是什么,当时小无畏三藏尊者就对他的弟子说:”我有强大的一种正念。 我的正念要怎么样的方式来表现给各位看呢? ” 他说,“锡兰古国的一个城市——阿耨罗陀城(Anurādha),当中有四个城门,把三个城门关闭,只打开一个城门。 早晨的时候,我所在的这个城门只要有路人经过,你要告诉我这个人叫小白,那个人叫做小黑;到傍晚,这些人要回到自己的城市,只要有经过城门,我就一一能够唱名:这个人是小白,那个人是小黑。 我有这种强大的意念。 ” 他的这个正念就像镜子一样,可以如实地记录,就好像是摄像头似的,他的这个“大数据”一点不会乱。 所以“正念时时都要提起,所以过去古德都说:行,要提起正念。 立,也要提起正念。 饮食,也必须要坚持正念”。 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打引磬,要唱念仪轨,禅悦为食,食存五观,因为这也是正念的一部分。 他这里说,“凡是凡夫,说话的时候有时内心太急躁,所以他可能会有口误,或者是有时候,不经意的情况之下也会说错,这些事情凡夫都会发生的。 ”长老他就例举自己说,“昨天第一天开示的时候,我在讲所谓灭尽定的时候,明明我心里要讲的是,‘佛陀入灭尽定的时候,佛陀的心识是寂灭的状态,佛陀的心生色法,是寂灭的状态’,可是呢,我却讲出来的是,‘入灭尽定的时候,心识就寂灭了,业生色也寂灭了’,我内心里面想着,跟讲出来的,有一些颠倒了。 在座的各位学员,我在这边来纠正”。 这位长老在讲法现场以自己为例,这就都是在正念中完成。 所以他来纠正,我们来听,这个很重要。 所以上座部对这个特别细的,“入灭尽定的时候,心,心所,以及心生色,是一种寂灭的状态”。 他讲最后佛陀要入涅槃的时候,佛陀所经历、所入的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六禅、七禅、八禅,四禅八定,然后再入灭尽定。 这个时候长老讲到,灭尽定不是涅槃,他描述了灭尽定“是心,心所,及心生色,是一种寂灭的状态”,这个很重要的。 佛陀从这个灭尽定里再出来,又从八定七定再返过来,一直入到初禅初定,再就是从顺的到逆的。 然后佛陀所经历的这些之后,才入最后的无余涅槃的状态。 第七具备智慧这里的智慧,指的是生灭智“佛陀提到的智慧,特别指的是,各位修毗婆舍那禅法的时候,能够可以观察出五蕴生灭的生灭智。 所以在这里的智慧,指的是生灭智,那么这样子的情况之下,这位出家人就会保持兴盛,而不会衰退的”。 往往上座部的修法当中,随时可以入定的修法叫“安那般那禅法”,它是有一个方便的入处,就观鼻息,观出入息的。 择法觉支里面说,“我们不断地在专注于自己的出息入息过程当中,自己内心会明白:原来出息入息是风界,风界属于触所缘,触到我们的鼻肉,所以自己的心也不断地专注”。 所以在观出入息的时候,入息出息是风,属于风大,风大触于鼻肉, 这样观就越来越细,越来越止于一处。 修止法的时候,它就是用“安那般那禅法”,我们翻译过来叫出入息的观法,会让我们的心越来越安定、沉静、专注。 “所以自己的心也不断的专注,专注的心是在找名法”,这个很重要了,专注的心有没有从这些粗大的相里面解脱出来? “所以专注的心是在找名法”,这名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性,是一种观慧,它就不是具体的一种物质了。 而风界是所谓的色法,这时候比如说把轮回的五蕴四大,具体的维系在一个风大当中——风界,这样一个色法中。 这个色法就是我们轮回之法,名法就是我们能超越轮回法的一个跳板。 这时候就可以入定了,就有定可以现前了。 这个定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在你出入息的时候,当你观着这个风大的时候,当这个心止于这个鼻息,就产生了这种止的慧观。 止的这种慧观,实际上就叫名法,风界就是色法,“随着各位在专注出息入息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当中,自己的意识里面,分辨,明白,名法与色法的情况之下,这个修行者就具备了择法觉支”。 这个本来是明天要学的,这里是提过来解释什么是智慧。 实际上这个是智慧禅。 “安那般那出入息”是止法的一个方便,从这个止里面产生了观,从观里面再提升,才能到毗婆舍那禅法,就是智慧禅了。 我们大乘佛教来说叫止观,止观双运,止就是一种定。 发布时间:2021-09-12 20:40:5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