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创短片】汝毕竟姓个甚么 内容: "禅门公案 "汝毕竟姓个甚么天台山拾得子,一日扫地,寺主问:“汝名拾得,因丰干拾得汝归。 汝毕竟姓个甚么? ”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 主再问,拾得拈扫帚扫地而去。 寒山捶胸曰:“苍天,苍天! ”拾得曰:“作甚么? ”山曰:“不见道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 ”二人作舞,笑哭而出国清寺。 半月,念戒众集,拾得拍手曰:“聚头作想那事如何? ”维那叱之。 得曰:“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法师开示中国的千七百禅门公案,我们能够明白其中一个公案,那都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寺主问拾得“汝名拾得,因丰干拾得汝归。 汝毕竟姓个甚么? ”实际上这是寺主的本分事,在策励学人。 因为寒山、拾得在寺庙里面,行迹乖异,甚至有时候似颠似狂,不按常理出牌,作为寺主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考试。 只不过寺主所策励的对象,境界更不同,更高——问到了拾得大师了(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所以拾得回答的答案也是非常的标准。 但是恰恰这么一个高标准的答案出来的时候,倒是寺主自身有了一点茫然。 因为他对佛法的领悟有可能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佛教里有这一句话,叫“初地不知二地境界”。 一个初地菩萨跟一个十地菩萨对佛法的领悟,在量上完全是不一样的。 拾得的答案难度是很高的,他要超越这种不离名字,教外别传,明心见性的状态 -- 手一抱。 这个叉手的动作,在佛教禅宗里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志性动作。 当拾得以这种不答而答来回答寺主的时候,他已经回答完毕了,再不停留在这个问题上了,所以寺主再追问,拾得拿起扫帚就走了,这是非常甚深微妙的。 佛法就是这样。 所以佛门里也有说“当公案出禅宗灭”,如果学人钻在公案里,你就死在公案里。 因为圣人无常心,公案里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 实际上这里面,语默动静,没有是非,没有争执,只有面命提撕,一路向上,所以佛门之中处处是佛法,处处是教育。 如果我们看了公案,能引发你的疑惑,让你可以找到一点契合你修行的感觉,那就可以一门深入,得法受用了。 一旦得一法受用,你这一辈子就可以往里钻了,马上这句阿弥陀佛像数学代数一样就出来了,就能得受用了,佛法就是这么奇特。 最怕的就是你修行没有进门。 有的修行人,或许终其一生也没能进去;有的根器好,如理如法,得遇善知识,又有殊胜因缘,他能一下子就明白,一明白就能契入真理,叫“见道方修道,不见云何修”。 FRQLBTHE END. FORIQINGLIANGBAO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1-09-12 20:38:2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