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什么是人生游玩的最高境界? 内容: 初,子列子好游。 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 ”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 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之所变。 游乎游乎! 未有能辨其游者。 ”“初”,就是说从前,譬如司马迁、班固写历史传记,把一个人的重点讲了以后,说到他从前怎么样,就用一个字“初”代表。 “子列子好游”,喜欢出去游玩,现在西方文化,人到了晚年有两个钱,儿女也长大了,就到世界各地旅游观光。 “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名御寇,他的老师壶子叫他的名字说,你喜欢游山玩水,你报告给我听,你是怎么游玩的? 这个老师认为玩也有道理的,现在人叫玩的哲学。 “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他说玩的哲学,那高深得很,快乐得很,喜欢游山玩水的人,每天所看到的都没有旧的,天天看新的境界,今天是这个山峰,明天是那个地区,每天不断接触新的,不是旧的,就叫“无故”。 “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普通人不懂这个道理,去游山玩水,就是只看到环境,等于你们到碧潭去游个泳吧,去了三十次碧潭,就看到碧潭有桥有水,如此而已,这是不懂游玩的人。 “我之游也,观之所变”,我的游,是看它的变化,任何一个地区,一根草,一棵树,一座山,一个水,随时都有变化。 譬如讲西湖的风景,下雨刮风、晴天阴天、白天黑夜,坐船、骑马、走路都不同。 有许多同学说老师啊,你到台湾都没有出去走过吗? 我说日月潭、横贯公路、阿里山,我都没有去过,只有一个地方我去过——复青大厦(编按:讲课的地方)。 所以我都不出门的。 我说那个碧潭,我们大陆长江一带,尤其到了四川,乡下到处都有这个风景,看得太多了,所以不如不看。 想象中永远是美的,到了那里啊,不过如此,那多泄气呢! 所以苏东坡描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是真的。 在更高的山,像大雪山、峨眉山的半腰,下面就看到云,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是神仙了,脚下踏的都是云。 神仙我是不要做的,我已经做了好几年神仙,苦死了,在白云里头住着。 什么叫云啊? 就是湿气,衣服被子都湿的啊! 从下面看那个白云飘啊飘啊,好美啊! 在那个云雾里久了,非得风湿病不可。 有时候站在山上看见云海起来了,乌黑的,黑的里面就看到闪电光,声音很小,下面下大雨,上面出大太阳,这个是不同了,这就是观察宇宙间一切的神奇变化。 列子说一般人游啊,只限于肉眼所看见的,这是不懂游的人。 我是看这个宇宙人生变化的道理,拿佛学来讲,一切无常,变就是无常。 中国文化根据《易经》的道理,只讲原则,不讲现象,所以不叫无常,叫做变,一切都是在变化。 “游乎,游乎”,所以他答复老师,玩啊,真好玩,“未有能辨其游者”,世界上一般人只晓得玩,没有人懂得游山玩水的哲学。 列子这一句话把世人都骂了。 所以我经常很同情爱打牌的人,我看到牌桌上的朋友,若是要跟他讲话,讲两句就走,我说你现在是六亲不认的时候,不要谈了。 不过,能够在牌里头打出哲学来的人并不多。 我过去有一个朋友,他每赌必赢,又样样都会赌,因为他是当年老牌留学生,学数学的,又懂得《易经》八卦,有把握要赢就赢、要输就输。 他说我没有在打牌啊,我是逗他们玩的。 他这个就是打牌的哲学道理,达到极点了,这是游。 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 凡所见,亦恒见其变。 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 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 壶丘子曰:“游其至乎!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 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 故曰:游其至矣乎! 游其至矣乎! ”列子觉得自己很不同,他的老师听了把他批评了一顿。 “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壶丘子说,列御寇啊,你所说的游玩的理念,跟一般人一样呀,你自己还认为超过一般人。 “凡所见,亦恒见其变”,普通人所见到的,也了解是无常的。 “玩彼物之无故”,你虽然晓得一切无常,今天所看的已经不是昨天那个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不知我亦无故”,但你不晓得,今天的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更不是今天的我,我们每一秒钟的情绪、思想都在变化,都不同。 我们坐在这里研究《列子》,下了楼会碰到谁,或者是跌一跤,或者是回去睡觉,你都没有把握,一切都不可知,都在变化。 “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你光晓得出去玩,到外面看风景,游山玩水,或者打牌打球、跳舞溜冰,不知道追求生命内在的那个境界,所以要反过来观照自己内在变化。 像道家的修身体修气脉,就是一句话——“内照形躯”,反转来向内观照自己身体内在的变化,也是修气脉之道。 至于佛家修止观,则不管身体气脉,只管心念的变化,这就是内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只晓得到外面游玩的人,是靠外物和环境的美好影响使内心得到快乐。 “内观者,取足于身”,修道的人知道内观,就在这个四大的身体内部,找出来生命的奥秘和本来俱有的无比的价值。 如果能够反过来,心不向外跑,向内在求之于止观,“取足于身,游之至也”,那才可以说你真懂得人生的游玩了。 “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靠外界的环境而得的享受与快乐,是跟着物质在转,那是不究竟的。 “于是列子终身不出”,列子受了老师的教训后,从此不再出门,他闭关住茅棚去了,一辈子也不下山了。 “自以为不知游”,被老师这一顿骂之后,才明白自己并不知道所谓游的道理。 ——《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1-07-30 20:41:09 更新时间:2021-08-06 21:36:1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