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言而见用,终身无难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六十七句:【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 ”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 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 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 ”】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三《晏子》。 齐景公向晏子询问道:“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 ”晏子说:“国君有危难的时候,忠臣不跟着去死,也就是不跟着国君共赴劫难;国君如果出外逃亡,忠臣都不去送行。 ”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国君把地分封给大臣,让他们富足,还封给他们爵位,让他们尊贵。 国君对大臣这么好,大臣居然在国君有难的时候,不跟国君一起共赴患难,而且国君逃亡的时候大臣连送都不送,这是什么道理? ”晏子说:“如果忠臣给予的谏言被国君采纳了,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 ”就像上面讲到的“劝谏”,“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忠臣有智慧的表现是,在灾祸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可以防患于未然,甚至稍微有一些迹象,就可以把错误弥补过来,把问题化解。 所以,当然是“言而见用,终身无难”。 然而,国君更关注的问题是,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遭难的时候,有没有人肯陪自己一起逃亡。 这是出于情感上的考虑,而没有理智地进行分析。 国君应该想着如何把国家治理好,如果国家衰败到连国君都要逃亡的地步,应该惭愧至极才是。 所以,作为领导者,他对此着眼的不应该是情感,而应该是理智,只有运用智慧,才能洞察先机,防微杜渐。 这其实也是晏子在提升齐景公看待事情的智慧。 晏子接着说:“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 ”如果大臣的谏言不被采纳,结果国君有危难了,还跟着去死,那是盲目地白白送死。 “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 ”臣子进献了很多谋略,结果国君都不采纳,最后国君出逃的时候,臣子还去送行,这样的行为就是虚伪。 “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 ”所谓的忠臣,就是能够向国君进献善言,能够提早引导国君看到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迹象,然后将问题化解,而不是与国君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 这一段对话,说明晏子劝谏非常善巧。 他用一个反话让齐景公感到很惊讶,接着再讲出其中的道理,让齐景公终生不忘。 发布时间:2021-07-29 20:56:4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