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师父那份悄然的点化,遇事之后才明白 内容:  AMITABHA BUDDHA我们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一天会怎么过。 首先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无量寿的世界,我们怎么才能去无量光无量寿的世界。 靠感官,靠我们现在轮回的习惯是去不了的。 我们的眼睛总是触摸着外境、色尘,耳朵听着声尘,舌头感觉着味尘,身体感觉着触尘,这在佛教里叫“迷心迷境”。 中国的历史上,老子、庄子都是修行有成就的人。 庄子在寓言中说宇宙在初始的状态时,有个小孩叫混沌,他没有眼睛、耳朵、鼻子,没有六根。 别人觉得他可怜,为他开了六根,当他有了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庄子说“混沌”死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也是说绝其根尘的方法。 “行愈远,知愈少”,如果我们一直奔驰于外境,那会让我们始终处在一种无知的状态里。 当一个人出现在大成就者视线里的时候,他在实相的镜子里就会呈现出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 .前天来的老法师,我近距离地观察他老人家,有时候他跟我讲话,他看着我的眼睛,我也看着他的眼睛,他跟我们不一样。 我也问他的徒弟们:“你们跟着老师父,相信师父的功德吗? ”他们说:“相信”。 我说:“你师父怎么跟你们讲法? ”他们说:“师父常跟我们讲故事,有时候听不懂,不知道讲什么。 但是过了好久,经过事情才发现,原来师父是指这个。 ”所以我也想起我的师父,我师父也常常这样,似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师父用一种隐秘的方式去讲,这就需要弟子专心听,然后细致地去分析。 一个修行有素、积累了福德、有成就的修行人是看得到真相的,但是我们在不知道真相的时候,要很用心地去领悟,念佛的人叫“忆佛念佛,忆佛念佛”,甚至要念兹在兹,去体悟师父所说的法。 也就是我们亲近这样子的大德、大成就者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眼光不是落在一个实有的境里,他们的眼光是回光返照的,他是看实相的,看诸佛实相。 所以当一个人出现在他视线里的时候,他在实相的镜子里就会呈现出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他也不好直接跟你说什么,他总是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讲一个故事。 BUDDHA听的人要去思惟他里面的意思,要去领悟这个宝藏,这有可能就是对我们的一帖药。 修行人言不虚发,不会乱说的。 一个修行人要想救这个世界,忙都忙不过来,根本没有时间去妄语、绮语。 所以《金刚经》里,佛陀自己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我们也要用心去思惟,怎么在用眼睛看的时候不落在色尘的境里,学会回光返照。 我们所有修行就是为了要培养、打开自己内在的智慧的眼。 有一天我们内在的智慧的眼打开了,会修行了,那真是可喜可贺。 古文殊寺简介古文殊寺佛像随喜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回首,二十七载,一步与一生追求快乐是本能,得到快乐却是选择如何让生命进入良性的美好状态【清凉福城】珍惜平凡而宝贵的岁月日诵净行品17愿——永离烦恼,究竟寂灭甘露醍醐 | 平时的修行是一种积累扫码关注我们 发布时间:2021-07-20 00:05:0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