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行人的佛前祈愿,从放下开始! 内容: “求菩萨保佑我科目二顺利! ”“希望我儿能被交复录取! ”“祈愿一夜暴富,今年脱单! ”日复一日,佛菩萨的塑像听闻了无数雷同的祈愿而其中有“十种”祈愿被蕅益大师列为“十大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避坑■念身不求无病不少人会在佛前祈求健康无病,但从小到大,很少有人不生病,所以与其用被动的心态去祈愿,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佛教讲因果,一件事的成立必然有其因,也有着许多推动它的助缘,我们如果“求无病”,就要去了解“某个病”是什么因缘产生的。 比如夏天腹泻,是喝了冰饮、还是食物不新鲜? 想要避免、减少这些因缘的产生又可以怎么做? 通过这些主动的思考、行为来让自己减少“生病”的因缘。 如果已经患病或为患者祈福,则可以祈愿患者能够遇到助缘来帮助自己调理这个身体,比如遇上好的医生、接受合理妥善的治疗等。 ■处世不求无难生活不易,人人叹气,也常有善信在佛前祈愿“处世无难,一切顺遂”。 但即使是佛陀也会遇到僧团分裂、外道障碍、有人袭杀等等烦心事,如果真能处世无难,过得舒舒服服,佛菩萨们也不会反复告诫我们要修行、要出离。 那这种苦难又从何而来呢? 一方面其来源于共业感召,给彼此形成障碍,比如“内卷”;另一方面其源自于我们个人以往的业力感召。 依照佛教“善恶有报”的因果观,这些业力所招致的障难必然会在我们身上受报。 但正如前文所述,事物的成立必由因缘决定,对于已种下的因虽然无法改变,但却可以通过增加善缘、减少恶缘来使受到的伤害“最小化”,从而实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而增加善缘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究心不求无障第三个在佛前不求的是“修行没有障碍”。 如今网络很发达,我们有着很多的渠道来听经闻法,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未经实战总是不知道修学的成果如何? 而这些烦恼、障碍就像一次次突袭考试,能够最直观地检验我们的修行功夫,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转烦恼为修行的增上缘。 ■立行不求无魔相较于前者不求“究心不求无障”,此处“不求无魔”则更考验我们心行的功夫。 因为外在境界固然会对我们造成一定影响,但如果内心仍然清净、坚定、具足正知正念,便可转境。 如佛陀之所以能降魔成道,也是因为他降服了“内魔”,身心之中断除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因此前来干扰他证道的魔王波旬也束手无策。 ■谋事不求易成“易成”这是许多人都会在佛菩萨前祈求的愿望,如“早日发财/脱单/上岸. .. .. .”等。 但如果仅停留在祈愿,而不知古往今来能圆满所愿的人都是具足了众多的因缘才成就的、不愿去从踏实处着力,那么这种“易成”的祈愿不过是增长自己追求功利的妄心,自他两害,无有利益。 ■ 交情不求益吾在朋友交往方面,不要总是希望与他人结交对我有什么好处。 如果总希望自己得益,就会产生贪欲执著的心理,便可能转善缘为违缘。 佛菩萨在与他人交往时并不会加以拣择,而是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帮助对方,这种没有分别的、利他的智慧和言行才是我们需要祈求的。 ■于人不求顺适在校园或职场的人际交往方面,也不应求所有人都顺适自己,把自己的姿态定的很高。 如此便会形成“我慢的高山”,只选择去听自己想听的话,而无视那些有异的声音,那么听到的便只会是奉承,也就无法发现、完善自己的短处。 ■施德不求望报佛教将“布施”作为六度之首,因为它施行起来最为方便,而“布施”的修行便是让我们学会“放下”对物的执著和对布施对象的执著,如果此时又将“回报”这颗得失心生起,便与最初“放下”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见利不求沾分“利”就像是一块磁石,总是能引动我们内心的“贪欲”,令迷妄的身心团团乱转:自己得利,则贪吝不舍、不愿与人分享;见人得利,则易心生嫉妒。 因此佛陀曾将黄金比作毒蛇,称“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被抑不求申明有的时候,受到一些小的误解不要执着去申明,执着会引争执,争执会生怨恨,心生怨恨,就会损害我们修行的善法功德。 最后恭录藕益大师开示,以作共勉:“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鞴者。 佛四圣谛,苦谛居初。 又称八苦为八师。 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 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情,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 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 方可于秽土净土因。 方如莲出污泥,超登不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多多转发云台海会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1-07-19 22:52:44 更新时间:2021-08-15 12:45:2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