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定”是端坐不动、什么都不想的放空自我吗? 内容: 缘 起““””佛教有六度,也称六波罗蜜,其中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方面。 六度作为菩萨必修的行法,既将佛法的修学次第体现出来,同时也有着相互增上的作用,以其中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够成就佛道。 本期为大家分享“禅定”的知识。 六度之禅定宋朝的范成大曾写过一首诗:情知万法本来空,犹复将心奉八风。 意思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世间来来回回,不过一场梦,来的时候空手而来,走的时候也是洁身而去,斗争一生、思虑一生,所换来的,不过几年光阴的富足罢了,然而我们依旧为了这屈指可数的几日好光景,极尽全力地明争暗斗。 我们无法安定心神,很大原因是在面对美好的诱惑时,心中的贪求产生了反应,使我们的情绪纷乱起伏,又或者是我们面对愤怒的对象时,内心又开始激荡而烦扰。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便是此意,我们有意安定,却仍被外境所迷。 这乱人心的,便是范成大诗中的“八风”。 八风也只是一种比喻,指的是世间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法。 别说是普通人,纵然是就闻佛法的佛弟子,都未必能够看破这八法的侵扰。 印度无著菩萨的门人师子觉,以其佛法密意之高深而闻名于世。 结果在师子觉往生以后,并未立即入于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听法,反而沉迷于兜率天的五欲之乐,难以自拔。 其实,佛教是有相应的法门去对治这种对于外境的贪着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禅定。 禅定,并非是如我们所想象的,盘腿坐在蒲团上分毫不动,而是指修学者在听闻大乘佛法之后,生起了极大信心,以这种信心为引导,将佛法的认识和思考完全贯彻在我们的行持上,并以此观察我们内心的烦恼,以及通过这种烦恼所引发的种种错误的行为。 这种用佛法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方法就是禅修最初的状态。 当然,要彻底根除烦恼,就必须做到禅定:住所缘境时,心不散乱。 心不散乱,就是将心完全安住在正法中,毫不动摇。 这里注意,是“心”于种种境界中,不起动摇,而非身体定而不动。 现在很多人刻意追求双盘的时长,其实是有悖于禅修的基本理论观点的。 禅定是让我们安住在善法之中,不为贪染的境界所动,而不是让我们端身正坐,心却执着于自己如何了不起,能安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要知道,只有依靠这种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唯有安住正法的禅定,第八阿赖耶识的善种子的势力才会极为强盛,乃至于从根本上扭转凡夫对于世界、对于“我”的看法。 这种次第增进的禅定,又被称为静虑,主要分为三品:第一,安住禅定:由于我们的心不安定,虽然会关注外境的变化,却很少观察内心种种念头的起落,所以这一阶段的禅修,就是专注于观察自己的内心,看一看自己内心的念头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又如何呈现等等。 第二,引发禅定:由于一切的神通之力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需要通过禅定境界的观察和运用,才能显现,所以在禅定到一定境界后,修学者会对世界的组成有了更确切的认知,自然也可以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产生“无中生有”“知晓过去未来之因缘”的神通,因此这个阶段的禅定,引发了神通,所以被称为引发静虑。 第三,办事禅定:即是能够以此禅定、神通之力,利益且众生,所以为众生成办解脱之大事。 这一阶段的禅定,已经不仅仅是具备神通,而是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不同因缘,并以种种对治的法门专门去教导、引导修学佛法。 当然,现阶段的众生很难立即获得神通、智慧之力,但依然可以通过静坐思维,来控制内心的宁静。 作为佛教徒,一方面要积极在这种内心的宁静中得到法喜,另一方面要警惕自己贪着于这种法喜,必须要更为精进地思维,求证更高品阶的禅定,乃至于智慧。 所以,禅修本质上是为智慧的生起和慈悲的运用作为服务的,如果只是单纯的禅修,纵然获得一切舒适,却难以在根本上解决烦恼的生起。 范成大的诗中,说众生知晓一切成空,却难以做到不去贪求,其原因就是缺少禅修中观察自己内心念头的过程。 不了解自己,自然也就无法克制自己的烦恼。 一般来说,禅定未必会引发智慧,但是若想要生起智慧,就必须要在禅定中以清净心观察,所以古人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便是提醒我们常常观察自己,让自己安住在佛法正见中,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 发布时间:2021-07-17 23:53:1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