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们为何走不进对方的心? 内容: 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自己方能消除自他隔阂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与人沟通也是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 但仅仅依靠技巧,未必就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 比如“共情”的运用,要求治疗师从病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此进行沟通。 但正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教授所说的那样:“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 ”障碍这种“共情”的,正是我执,是强烈的自我重要感。 这就使得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标准和好恶看待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 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则是以强烈的利他主义愿望为前提,这是走近对方、接纳对方、包容对方的首要条件。 在修习慈悲的过程中,要在空性见的观照下不断克服我执,摆脱自我中心感,这样才能消除自他双方的隔阂,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达到真正共情的效果。 大乘佛教有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寂天菩萨所造。 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自他相换”的修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 具备这一认知,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 换言之,就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目中的地位进行对换。 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建立利他之心,也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 发布时间:2021-07-13 23:26:00 更新时间:2021-08-15 12:43:5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