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六正”则荣(二) 内容: “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 ”二是胸怀宽广、思想纯洁、进奏善言、通达道义,用礼义来勉励君主,用良策来启示君主,顺从君主的美善,纠正、补救君主的不良行为,像这样的人就是良臣。 《史记》中记载的晏子就是良臣。 晏子名婴,东莱人,曾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臣,且都受到尊敬。 为什么他在三朝为臣都受到尊敬? 因为他节俭朴素,又能够尽力办事。 他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国君说到的事,他都直言不讳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没有说到的事,他就正直地去办。 国君的命令有道理,他就服从;没有道理,他就反复斟酌,看看是不是应该去办理,因此他连续三朝为臣,名声传扬于各诸侯国。 太史公说:“我读《晏子春秋》,关于晏婴的事迹,书中记载得非常详尽,至于晏婴的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君王的威严,这就是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人吧! ”这样的臣子,可以称得上良臣。 “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三是早起晚睡,推荐贤士从不懈怠,经常援引古代圣君贤王的行为事迹,来激励君王的意志,像这样的人,就是忠臣。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推荐贤士,就是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希望德才兼备的人层出不穷,这样才能够为国家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魏徵之所以受到唐太宗的尊重,就是因为他读了很多的历史书,对历史上的贤君非常了解。 他在进谏的时候引经据典,说得有情有理,还用事实来论证观点,以激励唐太宗,所以唐太宗听了,也不得不服气。 “四曰明察极,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 ”四是明察事理,预见最终的成败,早做防范并进行补救,堵塞漏洞,杜绝致乱的根源,转祸为福,使君主最终无忧无虑,这样的人就是智臣。 智臣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 古书记载,历史上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看到一个人目前的所作所为,或者看到一支军队现在的作风,就能够推测出这个人以后的发展如何,这个军队能否打胜仗。 因为这些人熟读圣贤书,明白道理,所以才能够预测准确。 如果我们能用心阅读一些圣贤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一个团队的兴衰成败。 发布时间:2021-07-07 20:11:3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8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