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平凡与普通也许是最大的福报!为什么这么说? 内容: 周国平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 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懂得父母平凡接受自己平凡允许孩子平凡01懂得父母平凡长大成人的第一步,就是懂得父母的不容易,理解父母的平凡。 苏轼一生四处漂泊,长子苏迈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苏轼的饮食起居。 苏迈年少时,居无定所,没有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 苏迈成年后,苏轼被捕下狱,苏迈又四处奔走营救,尝尽人间苦楚。 苏迈成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但苏轼又率遭贬谪。 正如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黄州一路贬谪到荒无人烟,瘴气横行的海南岛,苏迈都能抛家舍业,去到贬谪之地照顾老父。 作为苏轼的儿子,苏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名垂青史的父亲。 同样,作为苏轼的儿子,苏迈又是不幸的,一生都受到父亲牵连。 尽管如此,他也从未抱怨。 他清楚,在命运面前,父亲也只是凡人。 宽容父母的过失,原谅他们的平凡,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修行。 02接受自己平凡苏轼二十一岁金榜题名,同年弟弟苏辙也高中进士,一时两人名动京城。 他在《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此时,苏轼胸怀天下,理想远大,当他正欲一展抱负,母亲却突然病故,按制要回乡守孝三年。 三年后,苏轼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宋朝官吏考核的最高等级),为百年第一。 不料又被小人的诬陷,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黄州苏轼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 苏轼《答李之仪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从朝堂之上沦落到乡野村夫之间,即使被人推搡漫骂,苏轼也不觉得难堪,反而欣喜于别人未能将他认出。 他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全身心地享受着市井凡俗的生活。 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茫茫人海中,我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普通人。 许多人终其一生不曾经历过苏轼的坎坷,也没有苏轼的才气,却自命不凡,一味抱怨命运的不公。 勇于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对生活真正的诚意。 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们才能真正理性地规划未来。 03允许孩子平凡允许孩子平凡,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未来满怀期待:孩子刚能骑木马,父母就忍不住幻想自家孩子以后能当将军;孩子期末考第一,父母就开始考虑孩子将来上北大还是上清华。 然而,苏家两代为人父者,却都反其道而行之。 苏轼十一岁那年,父亲苏洵曾作《名二子》一文,讲述苏轼、苏辙两个孩子名字的含义。 文中写道: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 车辐、车盖和车轸,都是一辆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不过是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 相比其他部件,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但如果没有轼,也无法组成一架完整的马车。 为人父母者,大多期望孩子做人中龙凤。 而苏洵的这番话,却似乎是想对儿子说,你也可以做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 等到苏东坡自己有了儿子,终于体会到当年父亲的良苦用心。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自我的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 平凡、平安,就是父母对孩子最美好的祝愿。 现在很多人只把成功当做结果,为了幻想中的那个目标,整天忙忙忙,最后变成了忙=心+亡。 《中庸》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人生的道路各有不同,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生活,只要能尽性,平凡,也是圆满。 平凡,不意味着不成功。 就像小草,虽没有大树挺拔,却同样以自己的力量装点着大自然。 接受平凡,在接受的基础上,锤炼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的能力。 平凡的日子,一样可以有诗和远方。 三参法师开示人都是相对来说的,世间人都觉得读书取得学位越高越好,事业做得越大越好,钱赚得越多越好。 不一定的,生而为人,能有自由,同时心智不迷,身心灵健康,这个福报就已经大得不得了,已经无价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在娑婆世界普通、平凡是很好的,很有福报有可能也是一种苦难。 人生太顺了,你不会深刻思考。 人享福一般不会记得,吃苦反而印象深刻,不经历这么多,怎么会思考更深层的东西呢? 不是说单纯的受苦就是修行,而是苦难会引发我们去深刻思考,逼迫我们修行,让我们能深入思维佛法,从而照见真相。 对于我们佛弟子,学佛之后,怎么在身心世界去体验、去实践、去修持? 实际上是回归到那个最平淡的、最平常的、最不造作的心性的本然,回归本来的面貌。 当一个生命处于无明、无知的状态,生老病死都是苦,爱是苦,恨亦苦,甚至连收获都是一种潜伏的危机,幸福快乐都变成坏苦。 如果生命觉悟了、觉醒了,那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流程,都是沿途的风景,这样的生命处处都春光明媚,都呈现着生命本有的属性和庄严。 当觉悟者自己能安置自己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就会发生本质的转变。 一个不安的、对未知充满恐惧的人,需要安全感的时候,就会产生很执着的贪嗔痴,他不仅仅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办法与这个世界、与众生和谐共处,他处理不好这种关系。 一个觉悟者就不同了,他既能安放自己又能善待他人。 生命是光明的,付出是有温度的,他不仅用爱去回报世界,同时也会用宽容去善待仇恨、化消冤仇。 学佛就是为了追求觉悟,一旦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生神奇的转变,所以叫“转凡成圣”。 人类数千年乃至超过万年的文明,沉淀在历史的河床上,那些人物、财富、过往的事件,都如过眼云烟消失殆尽了。 但这种生命的觉悟,道德的品格行为,成熟的、圣人的情怀、思想,却如黄金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1-07-05 23:33:3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8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