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师讲:佛有个秘密的吩咐 内容: 佛有个秘密的吩咐,当你要数息的时候,譬如鼻子气进来出去数一,在你们的观念里,在哪个时候计数呢? 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进来的时候计“一”,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 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这个秘密重点我告诉你了。 佛讲的秘密,大家看经典不注意,我就看出来了,当时对佛磕头,你总算吩咐后代的人了;可是后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没有办法了。 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 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 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 你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分钟再说。 这不是讲理论,自己试试看,不—定盘腿,任何姿势帮可以。 呼吸本来有的嘛。 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 呼出去再进来的那个是干净的,到你里面又变脏了,氧气进来变碳气,接着碳气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没有了。 注意数出息,不是注意数入息。 一般练气功修道的,准备练工夫时,先吸一口气闭起来,那不是找死吗! 练武功的更有这个毛病,我看到练少林工夫的也有这个毛病,最后气还是要出去嘛。 最后“嘿”一声,气出去了才发生力量。 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气闭住。 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如果你气进来保持住,那就不好了。 数息这个初步懂了吧! 数息的目标再讲一遍,你打起坐来数息一二三,为什么用数呢? 能数的是心念,不管你数不数呼吸,同呼吸没有关系,不过借用呼吸把这个心念拉回来,跟呼吸配合。 大家学佛学道,拼命在那里数息,我说你们是学佛还是学会计啊! 呼吸是生灭法耶,进来又出去,出去一定是空的嘛,你数那个空的东西干嘛! 可是佛为什么叫你用数息呢? 因为你心拉不回来,所以用呼吸往来做工具,把心拉回来,心回来你就不要数了嘛! 不数干什么? 随。 第二步是随息。 呼吸出去知道出去,进来知道进来,旁边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 那等于昨天我讲禅宗祖师的一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听懂了吗? 心念专一,旁边的杂念思想,一概不理。 “龙衔海珠,游鱼不顾”这句话,初步可以借用到这里来。 你专一了嘛! 专一了就随息,气进来心念知道它进来,你管它到哪里! 但是你有感觉的。 这个气进来,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记住哦! 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体不好,只到喉部。 “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气一进来,一直灌到脚底心。 我老实告诉你一个经验,像我呼吸,没有感觉到身体有呼吸,但四肢脚心脚趾头气都到了。 你气长命就长嘛,气短命短了,这叫随息。 你不要去用心的,有一些杂念妄想一概不理,你已经知道了嘛! 还去管杂念妄想于什么! 你知道杂念妄想,妄想就已经跑开了,所以你只管这个息。 这样听懂了吧! 六妙门第二个讲了“随”。 怎么是止息呢? 鼻子呼吸一进一出,到了宁静专一时,呼吸也不动了,好像没有呼吸了,这就是止息。 到了止息的时候,你前天跟我讲:“我现在跟着气走了,全身的气充满了。 ”你错了,因为你在注意感觉了,你不要注意感觉,气本来空的嘛! 你觉得太充满,或者用鼻子,或者用嘴巴,把它呼出去,一概把它放掉,空了,身体也不管了,气充满时念头也止了。 止息以后观,什么叫观呢? 你知道自己呼吸宁静了,虽然没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一次,你也知道了,不管了,这个时候是观。 你那个知道已经是在观察自己了,不要另外有个观嘛! 你知道自己这个样子,不是在观了吗? 然后你观察到这个气,到了胸口怎么下不去呢? 哎呀,背上这里痛得难过啊! 这个就是观,你看到了。 你看到自己背痛腰酸,好像肝这里很难过,是不是生了什么东西了? 你的怀疑都来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不要理它,你这时候最好故意提起来,不是鼻子,要点是在难过的地方,把它定住不动。 这个你们要研究佛学了,讲个道理给你们听。 四谛法门有八忍、八智十六心。 注意这个“忍”字,是定力。 进入菩萨道要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很厉害。 当你静下来呼吸,感觉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就晓得苦嘛。 苦集灭道这个苦谛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苦法智忍”,你知道这里痛苦,这个方法已经知道了,用“智忍”停在那里,慢慢觉得很难过,觉得这里好像要出来,就给它放出来了,呼吸也放了,有方法、智慧的忍。 进一步,然后慢慢这个病痛变轻松了,“忍”字没有了,叫“苦法智”,智慧打开了。 “集法智忍”也是同样的道理,集就更厉害了,你身体、生命集中在那里难过,经过“智忍”,慢慢集打通了以后就是“集法智”。 工夫到了以后就是“灭法智忍”,再进一步,“灭法智”。 工夫到了得道境界是“道法智忍”,最后到了叫“道法智”。 苦集灭道对我们欲界讲的是四种忍、四种智。 到天人的境界高出一层,到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另外星球的人,也有痛苦,比我们轻,那个叫“苦类智忍、苦类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类智忍、道类智”。 同我们差不多,比我们轻,也要做这个工夫。 刚才讲到你病痛到哪里的时候。 你只好把它忍住,把它呼出去,这些工夫不是讲理论哦。 理论懂了,不用实际身心去体会,我认为是空话。 你修证不到有什么用!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数、随、止,下一个再讲到“观”,你就要观察清楚了。 “还”是要按前面这个路修行,然后工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体内部都完全变化了,“还”到哪里去啊? 你看六妙门书上转向大乘般若空观啊、假观啊,把大家带向那一方面了。 明明六妙门是小乘的修法,是工夫耶! 回到哪里? 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在娘胎里,或刚出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应该回还到这里。 然后“净”,呼吸也清净了,杂念也清净了。 杂念清净了以后就没有思想吗? 错了,见闻觉知都的,能够知道一切,也能够明白一切。 觉是感觉,知是知道。 恭录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发布时间:2021-07-03 00:29:2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