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今年的入伏时间表来了!长达40天的三伏天,想要身体好,“防、养、吃”要知道~ 内容: 最近,天气热得很不友好,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最大的感受就是——闷热! 不少人感慨,这还没到“三伏”呢,就这么难熬,到了三伏可怎么办? 没错! 今年这个“三伏”确实不会太好过,因为——它有40天!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众所周知,“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 “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 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 而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所以说,2021年“三伏”时间表如下: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10天;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20天;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10天。 小贴士一般来说,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 今年就恰逢20天的中伏,这也是从2015年起,连续第7年的加长版三伏天了。 众所周知,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而是学会防病。 所以,想要身体好,三伏重在“防”和“养”! 防 三 邪 防寒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 长此以往,人体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100~150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防暑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 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防湿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 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 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浴。 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油腻厚味之品。 养 一 养 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 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来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发布时间:2021-06-30 22:53:2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