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生意财源不顺是何因? 内容: 生意不顺是何因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 【 复次善男子。 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 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 无有热恼。 亦无扰动。 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 终不希求非法财利。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 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 因不与取。 造身语意诸恶业障。 诸烦恼障。 诸有情障。 一切法障。 诸财宝障。 自作教他。 见闻随喜。 由此远离不与取轮。 皆悉辗坏。 摧灭无余。 不受果报。 于现身中。 诸人天等皆共亲爱。 无所猜虑。 身心安乐。 财宝具足。 将命终时。 身心不为忧苦逼切。】   这是十善业道的第二个,不偷盗。 “不与取”就是没有给你你却拿了,这就是盗。 你要是能够从闻法了之后“尽形寿”不偷盗——“形”就是你这个身体,寿命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形的,就是到了你命尽的时候、一直到死亡,从不犯这个“不与取”戒,也就是不犯偷盗。 我们受五戒的时候,只要不偷盗就是了,不犯这个戒,就是清净的。 所得的功德,就是不被人家偷盗,乃至于在这个戒上,你不犯错误。 偷盗,是不偷一切人的物质,不偷有主物。 这个物品,有主的,就犯盗戒。 无主的物,很难说。 要是山林,我们认为是无主的,其实那是有主的,那是国家的。 这个国界里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都算有主之物。 在马路上走,人家掉的东西——我不是偷的,是他掉的,我是看见东西,或者钱、或者什么,你捡起来了,这个在我们受戒时,五戒,或者别的都不算犯盗戒,但是在比丘、比丘尼戒,不行,因为不持金银财宝、不持钱,拿了也是犯戒的。 菩萨就不行——这个世界没有无主的,说那个众生掉的,我捡到的,菩萨也犯“不与取”戒。 同时菩萨必须得观想,自己不偷盗,也愿意一切众生不偷盗;我不杀生,就把这个不杀的禁戒持到了,我把他作布施了,布施给众生。 这个我们绝对想不到。 不偷盗,我不但不偷,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呢? 布施使他不要害怕,不要恐怖,不要热恼。 我们要是偷了他的东西,或者拿了,他丢失了,他一定会热恼;或者这个东西跟他生命有关系的,他就生起恐怖感。 好比说,偷别人的公文,或者偷人家的地契,偷人家的报账单,在你是无所谓,在他可就损失大了,不但心不安,身也不安——他丢了之后,就到处找。 偷有几种,打劫别人的东西,这叫抢;也包括盗,偷盗,这叫盗,强盗;或者巧设种种的方法去骗,诈骗也属于盗戒。 如果讲盗,那就很多,或者用语言,很巧妙的方式——“不是我偷你的,是你给我的”,但是你这算盗,因为那是欺骗、诈骗;或者借了不还,也算盗,那个盗更重。 讲盗戒的时候,戒相非常地详细,微细得多,但是在这个经义上没有讲。 佛讲的是菩萨摩诃萨“尽形寿”不能去偷盗,人家没有给的,不能拿。 反过来,我不偷盗的,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 使他没有惊恐、没有热恼,也不受扰动。 于你自己所得的如法财利,合法的——像我们打工赚的,或者不管怎样的,我们应得的得到了,应当欢喜满足而住,不要贪求而住。 不住的意思就是还去追求。 另外,凡是非法的财利,不该我得的,不去谋求它,也不去希求它。 不但身不去做,心也不去想,口里更不要说了。 有些财物是从口里骗来的,这个情况是有的。 因为这样子不偷盗,善根很快就成熟了——因为不偷盗的缘故,无有偷心。 那么过去所造的业,“前际后际”,“中际”就是现在的,过去的、前际的你偷盗的罪恶,应该到五趣——五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 因为偷盗的关系在这生死轮转,生死就像长河似的,永远沉没在这个里头,出不去——“没生死河”,淹没在生死河里头。 因为“不与取”,造的身业、语业、意业“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这些是你过去所造的业,这个业就是因为偷盗而造的“身、语、意诸恶业障”,就是我抢的,用身体去抢劫;或者用口去骗取;或用意念去打主意。 身、语、意所造的恶业,都属于偷盗的。 凡是属于这个条文都是偷盗的,因为这样子,你自己的烦恼,惹起别人的烦恼,就障住你修道的道业。 如果我们做生意不顺利,或者财源不顺利,资生的工具不充足,你不怨天、不尤人,就怨你自己过去造了这些业,所以你有些障碍,对一切法你都不能入,障住了。 财宝,你也没有具足。 因此就产生了这种障碍,不但自己偷,或者教人家偷,“自作”就自己去做,“教他”就是教他去偷,教他去做;乃至于看别人偷盗了,你高兴欢喜、“见闻随喜”——这个随喜不是善业,而是随喜恶业。 如果你现在远离这些罪障了,“(远离)不与取”了,不偷盗了,距离他很远了,远离就是不再造作的意思。 “皆悉辗坏”,由现在这个轮,现在什么轮呢? 就是“远离不与取”这个轮。 过去在迷糊当中、在业障之下所做的事情,现在要从此发愿,不偷盗,也确实不偷了,就是我们现在不造,就把过去的业也都消失了——“摧灭无余,不受果报。 ”这就是要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不再做了。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 ”别人对你不顾虑,丢了东西也不会想到是你拿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不猜虑,他掉东西绝对怀疑不到你的身上,不会怀疑是你偷了。 不然,我们这屋里有几个人,某某人东西丢了,这个怀疑了——这个屋就这几个人,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但是由于你没有这个业,他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就是这样。 还有盗鬼神物。 鬼,我们还能偷得了他的东西? 神,我们也偷不了。 不是的,凡是那个庙,土地庙任何东西、钱财,你不要拿,那是犯鬼神的。 凡是庙上的东西,师父给你,你可以拿,那是他的私人物。 但是他要拿三宝物送礼,拿十方常住物送礼,他犯,你不犯。 你上佛堂,师父给你的,你不犯,他也不犯的。 他说都是他的。 他不是十方常住——为什么他要住精舍,不住大庙? 这是有原因的,他就怕犯罪。 到了庙里头,你随便一举一动,都得照顾,这是三宝的,错吃一口都不可以。 因为这样子,人家不猜虑你,“身心安乐”。 你不偷盗,不会受穷的,你感这个果,“财宝具足”。 到了你临命终的时候,“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感觉很轻松、很自在。 请点击下面在看并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发布时间:2021-06-30 22:47:4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