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西游记》为什么是一部道书? 内容: 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有一天跟一个同学谈到,中国小说《西游记》我看过四五遍,前几年我还重新一字不漏再看一遍,我很想拿起笔来,每一句话、每一回都把它批了,那真是写得好,全部修道做工夫的道理都在内了。 孙悟空出来寻师访道,后来被压在五行山下。 到第八回开头,有很长的一篇偈子,那偈子好极了,“试扣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天下人学佛修道、信宗教、信上帝、信耶稣……年轻出家修道,到头发白了,得个什么? “往往到头虚老”,到老都不成。 “积雪为粮,磨砖作镜,误了几多年少”,年纪轻轻万事不管,跑来修道,以为打坐啊、听呼吸啊,或者是参话头就是修道了,都是积雪为粮、磨砖作镜。 这一篇多好! 好句子我把它背下来,最后那真是修道的境界——“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无阴树下,这个五阴都空了,身心都没有了,到达这个境界。 忽然之间,“杜宇一声春晓”,杜宇是杜鹃鸟,“一声春晓”,春天的境界回转来了,生机活泼。 “那时节,识破源头”,那时才能够识得源头,那个流水的根源一样,“便见龙华三宝”,才明心见性了。 多好的偈子啊! 你们看《西游记》,像是看“自游记”,你游一道就完了。 我看小说、看任何书,都很尊重它,好的句子就把它记下来,那才是读书嘛,读书不是白读呀! 说到这里,想起别人寄来多少论文要我看,哎哟! 拜托大家不要给我寄,打开一看题目,那种文章看了太浪费时间。 所以看你们的日记、给你们批改,那对你们多恭敬啊,我恭敬你们如三宝、如父母一样,不然你们那些文章还能看吗? 当然我的文章也不好啦! 古人的流传著作,不管如何,里头是有东西的。 我们插进来这些故事,不管佛家道家,真理只有一个,年轻人不要轻视了东方文化、提高西方文化。 老年朋友不要轻视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也有它一套哦,真理只有一个,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西游记》的四五个人物,作者把心身意识演化成小说,将心猿意马,化出代表“心”的孙猴子。 代表意气的是一匹龙马。 猪八戒代表了人的大欲,特別喜欢男女饮食。 一个晦气色的沙僧,代表没有主见的情绪,只能挑着行李,担起这个皮囊跟着猴子、猪八戒跑。 那代表整个完整的心身生命的,便是唐僧。 从表面看来,他是世界上最老实的笨人、善人、好人,虽然一路上他所遭遇到的,处处是艰难险阻,都是妖魔鬼怪,而在这三四个鬼精灵伴随下,走完一段人生的道路,但由于他的“诚意、正心、修身”,所以他成功了! ——《原本大学微言》东方出版社南师:中国产生了一部《西游记》,里面有个孙悟空。 孙悟空取经以前,已经把阎王那里猴子的生死簿勾掉了,阎王管不住他了。 《西游记》有英文翻译的,你看过没有? 圣吉:没看过。 南师:孙悟空代表什么? 代表意识思想。 他上帝也不怕,阎王也不怕。 他是东胜神洲一个海岛上石头里跳出来的,乱蹦乱跳。 后来他去修道,他的师父是须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 须菩提很讨厌这个徒弟,因为他不守规矩,不过他很聪明。 不守规矩的,一定聪明。 所以我说,老实就是笨,聪明就是滑头;又聪明又老实的人,找不到的。 孙悟空很聪明,很调皮,很快学会了神通变化,但是没有得道。 结果他玩弄神通,师父把他赶出去了,告诉他在外面不准说是他的徒弟,如果说是他的徒弟,就把孙悟空的神通收了。 须菩提同我一样,不准任何人在外面说是我的学生。 孙悟空出来第一个就去找阎王,问阎王生死簿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 阎王说有,结果他拿来都勾掉了,把那个电脑用病毒搞坏了,了了生死了,阎王也拿他没有办法。 后来他跳到海底找龙王借兵器,龙王打开武器库,他都看不上,龙王只好陪他到海底最深的地方去看。 他看到那个定海神针,又软又硬,可大可小。 那个海底在哪里? 在人的身体里。 这个世界,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也等于人的身体,七分是水,三分是骨肉。 结果孙悟空把定海神针拿来,放在耳朵里,就是这根金箍棒,可以上闹天宫,下闹地狱。 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就是男人那个东西,可以大闹天宫;中医里有“耳通气海”的道理。 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 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 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著了。 猪八戒代表欲望,贪吃贪色,能转过来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 沙和尚挑行李,代表带着业障重担跟着走;他叫“悟净”,修行就是净化业障。 白龙马代表气,驮着唐僧一路取经,唐僧代表本性,所以是师父,取经代表修行修道。 这部小说写的,就是东方文化印度和中国的宗教思想的系统,天人合一的东西。 孙悟空保护了唐僧取经,路上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成功了。 每种磨难,代表了社会人生的一种现象。 孙悟空对几个妖怪没有办法,有个妖怪住在无底洞,代表了人的食道、消化道、排泄系统,也代表了我们的欲望,永远填不满。 西方人翻译了《西游记》,只认为是中国的神话故事,不晓得蕴含了印度、中国天人合一的宗教理念,里面还藏有深刻的道理。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东方出版社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发布时间:2021-06-29 19:30:1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