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你是不是对“出世”、“神通”有什么误解?来了解一下 内容: 学佛之人不要迷信“神通”,真正的大神通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圆满具足菩提心,以佛法帮助众生。 对大多数人而言,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习性不是随便想想就能扭转、止息的。 真正学佛是要真做工夫的,从最琐碎、平实处一路埋头做下去。 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年几十年,不松懈不放弃。 如掷石入深潭,一沉到底。 贤善的人格是学佛的基础。 不管是不是能够理解深奥的佛法,此时此刻,要做一个好人。 善良,正直,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其他众生。 无论是闻思还是修行中,保持好奇心,总想知道“然后是什么”,有助于对治过分内收导致的紧张和疲倦。 好奇心给修行带来一股活泼轻快的气息,像一个学习中的婴孩,很认真也很放松,对遇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种状况感兴趣,热情专注地去了解、体会。 却不急于求成,不介意失败和重复。 佛陀不仅指出所有众生都可以觉悟,而且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消除迷惑。 他告诉我们道理,又教我们如何去检验、印证那些道理。 他针对人们不同的习气、偏好、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开示真理,激发灵感,鼓舞信心。 出世是指解脱烦恼,超越生死,而不是单纯从社会中抽离出去。 大乘的入世是指改造、成就此世间,令诸有情所求皆得,而并非如一般人所想,是在五欲尘劳中随波逐流。 学佛者先要有出世的心,真觉得这世间的五光十色不值得贪恋,才谈得上入世,以清净心去成人之美、成就世间。 这也是修行的功夫和次第所在。 检验自己的修行是否有成效,主要看自己对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对因果的正知正见是否增上。 从前我上学时,师父如是教我,在此与各位共勉! “只想开悟不想学佛”的人不少,只求佛的智慧,不学佛的行愿。 智悲本是一体,哪有舍此取彼的道理? 佛法的智慧超情离见。 不是我们一般人满心傲慢和成见随便读几句经文,看几则公案就能揣度。 想开智慧先调柔相续,远离恶业,对治烦恼。 普贤行愿一一随学,渐渐能心得开解,否则仅凭世间聪明,徒增邪见。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信什么? 信轮回是苦,涅槃安乐。 信身世无常,幻缘虚假,信因果不虚,持戒修福。 信生佛一体,心佛无二。 信自性清净,能生万法。 修行者无信心,不得门而入。 前辈大德所说“不悟本心,学法无益”是为针砭但求知解、不重行证的流弊,并不是说要摒弃教理。 一般人修法大致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先明了义理,然后求行解相应,再至证悟,不可稍有知解便以为证悟了。 认为随心所欲、根本不需要约束自己、不用放弃任何享受和俗世的追求,就能领受佛陀教法的真谛,这是对佛法修行的误解。 经云: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 我们当深信因果,忏悔业障,同时对自己的善根生大信心,精勤思维修习佛法,不令空过每一个当下。 觉悟始于当下。 闻思佛法是为实修做准备,有助于澄清见解,遣除实修中的违缘。 若能广泛闻思当然好,若没有条件或能力。 则应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法门,了解基本的修持方法后,一门深入,扎扎实实去修,佛法是要拿到身心上去验证的。 每当我感到忧虑、压力的时候,普贤菩萨高尚的誓言总能给我帮助。 他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怎样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过去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欢迎多多转发云台海会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1-06-28 21:42:42 更新时间:2021-08-15 12:48:2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