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五十九句: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八《吴志下》。 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青史留名的人士,都积累了殊胜不凡的事迹。 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变其志向。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降落到某一个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困穷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启发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和提升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但凡古今成大事者,贫困者十之八九,而富贵人士仅仅是十之一二。 所以,古语有云:“风霜孤露之境,易生奇杰;醉生梦死之地,绝少英豪。 ”这也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演《周易》;孔子被困于陈蔡而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而赋《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而写《国语》;孙膑双脚残废,被刖足,作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迁蜀,到了蜀地边远的地方,作出了《吕览》;韩非子被秦国囚禁而写出了《说难》《孤愤》。 此外,像《诗经》三百篇,大都也是发愤所作。 这些人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的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的,可以说数不胜数。 譬如,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乃至后来的隋炀帝等,都是在富贵的生活中,经不起考验,过上了荒淫无度的生活,最后国破家亡。 发布时间:2021-06-26 16:23:0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