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 内容: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讲到这里,他又叫一声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这几句话连起来是一个问题,我现在要老实告诉你,假定现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女的,用人世间最贵重的七宝,“满尔所”,装满了你所住的这个像恒河沙数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拿来布施给人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你想这个大好人,得福多不多? 他所得的善报多不多?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这当然太大了,这个人做了这样的善事,这福报太大了。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 这就很严重了,他说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善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 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着经典上去修持。 进一步说,对于《金刚经》的道理义理了解了,功夫证到了,有所领受;道理上领受没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转变了,这个才叫受。 光是受还不算数,要永恒保持那个状况,那个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随便把它看过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刚经》,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因为念完《金刚经》,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经的扼要,等于吃饭吃菜一样,最精华的营养已经吸收到了,用不着管那些渣子。 《金刚经》中也讲过,佛所说的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你已经过了河,这个船就不要了;你《金刚经》不念都没有关系,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不要说受持全部的《金刚经》,只要中间的四句偈,能够真正领悟了,有所领受,而保持境界,然后再来教导别人,为他人解说,这个人的福报,比用全宇宙财宝布施的福报还要大。 这个很严重啊! 这样说来,那讲《金刚经》的人,福报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没有办法装了,连宇宙都装不下了吧! 这个福报是无为之福,清净的福,可不是世间的鸿福。 关于这个四句偈等,前面已经提过,是千古以来研究《金刚经》经常问的! 因为《金刚经》四句偈不止一个,经里头好的句子,都是四句连起来的,没有说究竟是那个四句偈,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可以告诉年轻人作参考,我的话不一定对,你们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参究。 佛说过的,他说的话不算数,他的话就是医生开的药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后,如果你还捏着这个药方不放,那你就变疯子了,这是《金刚经》里他自己讲的。 禅宗各宗各派,经常提到一句话,要“离四句,绝百非”,这样才能够研究佛法。 离开了四句,绝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对,都要把它放掉。 离四句绝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 那四句也在《金刚经》上,也不在《金刚经》上,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四句。 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对的,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说,离四句绝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刚经》的要义,四句偈的道理,就是这个要义。 这一品是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无为的意思。 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从这一点说起来,大家在那里打坐做功夫可不是无为啊! 相反的,那是非常有为! 在那里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时候偶然来一点清净,把清净抓得比七宝还要牢,深怕清净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两个眼睛看着地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过来问,你丢了什么东西? 他说没有丢什么呀! 我说那你为什么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东西掉了一样。 可见多数人都在有为之中,达不到无为;真达到了无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 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 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 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 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 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 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现在看为颂无为福胜的偈子:万斛珠量斗富豪,江山无主月轮高娑婆泪海三千界,争入空王眼睫毛。 这是我给这一品的结论,这个偈子的意思就是说,古代有钱的人用斗量珠斗那些豪富。 譬如魏晋时候,一个有名的大富豪叫石崇,家里财产不晓得有多少,金刚钻,珍珠都是用斗来量。 有钱人家都爱跟别人比斗自己的财产,就是:“万斛珠量斗富豪”。 在普通人眼里,这个人福气大,有那么多财产;不过,有人比他还厉害,就是皇帝。 如果皇帝发了脾气的话,一概没收,他也就没有了,所以皇帝的福报比他还要大。 “江山无主月轮高”,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大福报的皇帝们,现在都过去了,也没有了。 这个江山世界,谁能够做得了主啊! 一代一代,一个一个都换过去了。 但是几千年前那个月亮,今天出来,明天还是出来,汉朝出来,唐朝还是出来,它管你世界上的人闹些什么! 以帝王之富贵,也不过是一场春梦。 “娑婆泪海三千界”,可是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对于富贵的福报,看得很重,由生追求到死,到死还不肯放手。 所以,常啼菩萨永远在哭,悲痛这个众生的愚痴,愚蠢。 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泪海啊! 个个都是可怜人。 “争入空王眼睫毛”,空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的人称空王。 成了空王的人,眼睛这么一眨,看一下,一切皆空;一万年的历史也是弹指过去了,这一切的富贵像灰尘一样的过去了。 但是,要想证到这个道果,就要超越人世间的福德,要有真正大福报的人,才能了解《金刚经》的经义,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这一品里所讲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这个智慧的福德不是钱可以买的。 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 “争入空王眼睫毛”,大家争先恐后的想成佛。 摘录自《金刚经说什么》---------------------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 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 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 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 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 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 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 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 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 为什么不得人缘? 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 功德不会圆满。 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 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 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 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 你们年轻人没见过,我们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作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 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 ……善要下根啊! 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你们同学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 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 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 「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注意! 要乐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 你们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 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 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 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 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 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 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 行善就是禅定。 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 所以看你真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 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 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摘录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发布时间:2021-06-18 04:39:3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