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子行三十七颂》讲义(二十三) 内容: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义(二十三)无著贤菩萨——造颂慈成加参尊者——传讲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历代传承诸上师!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闻思实修。 第二十二颂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本颂词介绍了万法的要义及究竟实相,这是窍诀中的关要、精华中的精髓。 万法的实相是空性,一切都像夜晚的梦境一样。 在梦里,我们以为所有显现都是实有存在的,但梦醒之时却发现,梦里的一切并不存在,它只是内心的幻相而已。 尽管当我们开始了知一切如梦如幻时,渐渐对空性有所体悟,但由于无始以来对万法形成了强烈的实执,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遇到逆缘、障碍时,还是很难真正理解并做到将一切视为空性。 从大圆满法的角度来讲,一切本来自解脱。 对上等根机而言,在证悟到空性实相时,欲望和执着都是内心智慧的妙力显现,无需对治。 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次第根机来讲,仍需要一步步地调整、一点点地放下、一层层地超越。 如果颠倒次第而修,舍弃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持基础而追求更高的空性智慧,就如同河面很宽却想一跃而过般地可笑,最后只会落水掉进河里。 那么,什么是不同的根机呢? 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气、积累的业力都各不相同,修持佛法的信心和善业因缘也有很大差别,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根机。 有些人见到上师三宝或者听闻佛法,就无比欢喜且信心坚定,能迅速理解法义,生起觉受,甚至很快获得证悟;有些人则经过很多年,甚至一辈子都很难生起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慈悲心。 这就是根机不同的缘故。 佛陀大慈大悲,应机传法,不仅为上等根机者传授顿悟法门,还为中、下等根机的众生传授适合他们修持的次第法门。 在修行人当中,具足上等根机的人确实很少,如果佛陀对所有人都直接传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或证悟呢? 这是非常难把握的。 所以,按次第修持六度万行,是如理修持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安全、长久地修法。 只要按照次第精进勤修,每个人都能证悟诸法光明的实相,也能成为“上等根机”。 这是一定的! 器情世界的一切现相都是自心的显现,都是心的妙力游舞,都是心“创造”出来的。 而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超越一切对立分别。 真正通达了这个道理,安住在空性智慧的境界中,能取与所取的分别执着自然消尽,这就是究竟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就是真正的佛子行。 万法唯心造,万法的真相与我们内心是相应的。 心到底从何处来? 又会到何处去? 什么颜色、形状? 以智慧进行一番观察和分析后,就会发现,我们所谓的心,犹如虚空一般,确实不是实有的存在。 当然,这里用虚空来比喻心的本体,并不是单单指空的一面,只是从它没有相状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能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眼前的一切,却看不到它的真相,所以才会认为所有感觉都那么实实在在,对任何显现都非常执着,从而形成烦恼、痛苦和障碍。 要明白,嗔怒、恐惧、贪婪、嫉妒等,我们认为很严重、很真实的一切“东西”,其实都只是自己的感觉而已。 若想彻底远离二取执着,真正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最后还是要依靠空性智慧。 真正的实相,是空性智慧。 在了知实相后,进而在生活中将一切视为如梦如幻,时时处处都能认清、理解并感悟心的本体实相,这非常重要。 如果只是明白空性的道理,或者只是偶尔有些感受,却没有去实际修持,那么在遇到贪执的对境时,还是会延续从前的习气执着和分别,依然如从前一样痛苦、烦恼,不会有任何改善。 这对我们需要的幸福感没有多大帮助。 要获得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不可能达到。 我们只要平时不断串习,并以真诚的信心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外境对我们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消减,自己也不再执着于心的任何显现,甚至还能安住于远离二取分别的无执境界中。 因此,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空性智慧,真正理解了空性教授的含义,解脱烦恼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这是传承上师留下的珍贵法宝,上至九乘之巅大圆满,下至小乘诸法门的核心,全部含摄其中。 大家一定要珍惜!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往期精选_与自己久别重逢__水有水的深度,你有你的修行__《佛子行三十七颂》讲义(二十二)__《佛子行三十七颂》讲义(二十一)_我知道你在看哦 发布时间:2021-06-18 04:39:0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