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承诺太多,丢了喜悦 内容: 承诺太多I丢了喜悦编者按:继上一篇《脱下红舞鞋,和虚荣说再见》之后,我们将继续学习《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跟随堪布的教授把握实修的脉络,从学修的方方面面趋入真实的实修。 承诺太多,丢了喜悦—实修之十法. mp300:0008:05未加入话题添加话题六、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后不要趋入喧嚣的红尘,而要坚持实修。 当开始对出离心、菩提心稍稍有一点体会,或是对空性有一点点模糊的体悟之后,就要尽量回避世俗琐事,甚至包括念咒、绕塔、当义工等善法类的琐事,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修行上。 哪怕是闻思,也可以适当地放弃一部分。 当然,此处并不是说要永久地放弃闻思,连三地菩萨为了听一句佛法,都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才疏学浅的我们? 但此时只是暂时放下,不要学太多,全力以赴地修法,让体悟快速成长。 当修行方面没有任何体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认知时,不要失望,要有耐心。 做任何事情,包括工作、生意都是一样,不可能当即见效。 赚钱、播种,都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当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坐享其成。 修行更是如此,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胸怀与眼光,不能鼠目寸光。 世俗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远见,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对长远的目标兴味索然。 修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感觉以后,就不知所措、灰心丧气,有些人就认为,一定是自己业障太深重,与这个法没有因缘,继而断然退失。 退失以后,就一辈子都没有勇气再去修行,直至临终,都只能抱憾而去。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也是急功近利,只要拿了一点钱到寺院去念经,或刚刚做了一件善事,就想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否则就会大失所望,认为因果不存在,这是凡夫最大的毛病,这叫作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会让我们不愿意修前行等基础修法,妄想直接就修大圆满、修禅宗。 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不就是迟迟不会开悟,即使开悟了,境界也会稍纵即逝。 这反而让他们对禅宗的明心见性,对大圆满等修法产生怀疑。 所以,修行要有耐心与恒常心,否则将一无所成。 只要方法没有错,早晚会有回报。 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修行的力度。 对追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此处说的几个问题都相当重要,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七、承诺立誓后三门不要放逸无度,而要实修三学。 受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等,是一种承诺。 发愿闻思修行,念多少遍经或咒等等,也是一种承诺。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承诺。 一旦承诺了,就要言出必行。 现在很多人因为承诺太多,变得压力重重,兑现承诺的时候,已经没有积极喜悦的心态,而变得勉强和被动,这样已经没有多大的功德和意义了。 无论做任何善事,只有在法喜充满的情况下欢欣鼓舞地做,才能叫作精进。 勉为其难地行善,都不敢判断究竟是不是善,因为内心已经播下一个厌恶行善的种子,其影响可能是很长时间无法遇到佛法,可见其后果相当严重。 区分善与恶的标准,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在的发心。 如果闻法的时候,因为讲课时间比较长,心里或身体受不了,一直希望讲课快点结束,心里十分厌烦和抗拒,这是非常不好的心态,会造作不善的罪业。 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这种心态,应该立刻离开现场。 虽然闻思半途而废有点遗憾,但也没有厌倦、反感闻思所造的罪业严重。 八、发殊胜菩提心后不要自私自利,所作所为要实践利他。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众生着想。 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 但如果是勉强发的菩提心,可能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应对。 还有一个毛病,是从不责怪自己,喜欢责怪别人,总是推卸责任。 一旦发现同门师兄有一点点自私自利的行为,就四处宣扬别人的错误,从不揭露自己的短处。 我们都是走在菩提道上的同伴,都有自己的不足,虽然精神上愿意接受众生的痛苦,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的修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 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开放。 当然,这并不是说,从发菩提心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实到所有的生活、工作等实际行动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 但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譬如,放生做功德的时候,除了想到自己和家人,同时也要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样回向也有一定的功德。 经过精神上的长期训练,就能逐步落实到生活当中。 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今生成为菩萨。 发布时间:2021-06-16 10:49:2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7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