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内容: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 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 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尤其,是下面这15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01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02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 觉懒看书,则且看书。 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 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 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 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 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 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03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 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 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 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 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04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 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 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05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 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06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 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07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 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 发布时间:2021-06-13 04:32: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