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武士的精神和修养 内容: 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士”,在我们现在看是读书人,代表了知识分子,受过教育的人。 我在《论语别裁》中曾经说过,上古政治制度下的农业社会,地方上乡里之间,十个青年之中,推选一个出来为公家做事,为大众谋福利,这个被选出的人称为“士”。 古代的士是文武两方面都要学的,“止戈为武”,拿武器保卫国家,所以要学武。 文的方面,那个时候,教育事业都由公家政府负责,所以,上古的知识分子文武兼备。 文人的代表如孔子,孔子在画像上带剑,因为古代的文人文武并重,没有偏废。 另一个观念,所谓“士”,代表了“士卒”,就是作战的战斗成员,后来古书上叫做“侠客”。 另外武功好的人,古代称为“壮士”或“勇士”。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不是说他们不会武功,而是说勇武之士平常并没有粗暴的行为。 我们国家在军事方面的训练,是教导一个军人要行为良好,不可以有粗暴的行为,应该有“士”的修养。 现在写武侠小说的人不一定懂得武功,更少了解“士”的修养,只是凭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写,所以并不一定正确。 有一次大家聚会,差不多著名写武侠小说的人都在座,大家在谈笑之间,我说你们不要写太外行的话好不好! 据我所知,学生有爱看武侠小说的,简直入了迷,还照着小说上描写的拳法去打,比手画脚伸拳出去,结果第二拳两个人背靠背,向空气乱打一阵。 当时那本小说的作者也在座,他说我们本来不懂武功,所以乱写,把想得到的以及听来的武术名词都写上去。 他又说:“现在我们武术名相都写光了,把建筑工程也写上去了,很多化学药品也写上去,简直没有东西写了。 ”但是,他们写小说还算能为社会服务,写到最高的武功,看不到粗暴的行为。 我们读《史记》的《刺客列传》,司马迁写了很多刺客,第一个刺客是荆轲。 燕国的太子丹到处找刺客,要去刺杀秦始皇,有武功的人都不敢来,后来总算找到荆轲,千古留名。 但是荆轲的武功,如果拿武侠小说来比较,并不算高,但是他很有勇气。 另有一个真的高人,就是盖聂,他本是一位侠客,个子又小,矮矮的,很粗重的一个人。 荆轲去看盖聂,轻视他言不压众,貌不惊人,要找他比武功。 荆轲把剑一拔,那个样子很难看,大概胡子头发都竖起来,眼睛睁得像铜铃那么大。 可是盖聂站在那里双手一叉,只用两只眼睛盯住他,荆轲的剑就拔不出来了,只好把剑还进鞘里,转身走了。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上这段描写,形容荆轲只有一句话——“不行”。 因为荆轲的神没有练好,盖聂的神把他一盖,也就是眼睛那么一看,就把他看垮掉了,他的武器就出不来了。 所以,我们看了《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归纳的结果,就懂得“善士者不武”的意思。 真正的大勇,有武功的高人,看不见他有粗暴的行为。 那些刚刚学了三天柔道、跆拳道的人,就在手腕上包一个皮圈,站在那里斗狠,好像要打出去的样子。 第二句话很重要,“善战者不怒”,做一个大将军,他的修养是温和好像没有脾气,不轻易动怒。 他有高度的智慧,有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具备了战略最高中心的领导能力,所以“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给敌人任何一点机会,没有一点漏洞。 比方刚才讲武功练好的人,像盖聂在那里一站,荆轲的剑就拔不出来了,这就是“善胜敌者不与”。 盖聂的气势,荆轲没有办法抵御,虽然他动都没有动,正因为他不动,所以没有漏洞。 如果一动有漏洞出来,随便你如何高明,动辄有漏洞出来,所以静如泰山就没有漏洞。 不动的哲学道理,应用到人生,应用到做事做人,都要有高度的智慧去体会,并不是光看书就能做到。 书是老子写的,不是我们的学问经验,我们要把老子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才行。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做领导的人,要比干部姿态低下才好。 这个“下”并不是不站在上面,是态度客气不傲慢。 所谓“下”,历史上许多名将所秉持的行为是“身先士卒”。 任何冒险犯难的事,我自己先来,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一切的利益由别人先拿,痛苦困难自己先来。 这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道理,能够做到了,才懂得道德的真正含义,“是为不争之德”。 《老子》上半部所讲的“道”,是形而上的道体,下半部专门讲“用”,你懂得了“为之下”,才懂得老子所讲的“无为”“不争”的道理。 “是谓用人之力”,这句话是手段吗? 也可以说是真正厉害的手段。 善于用人的力,也就是太极拳善于用对方的力量。 太极拳的打法,不是与人比力气的,是“用人之力”,借对方的力量打对方的。 一般的对抗,对方一拳打过来有五十斤力量,自己起码要有五十斤力量才能对抗,甚至要六十斤、一百斤的力量才能打败对方。 太极拳不是如此,太极拳“是谓用人之力”,对方打出五十斤力,自己只用一两之力拨动就行了。 对方用全身的力量打出来一拳,只要一躲开,再用两个指头一拉,就变成一百斤力量,使对方受伤了。 那就是借对方的力量,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用人之力”的道理。 或者说,老子的确是很阴险的,这是一种权术,不是道德了。 其实不然,老子所说“用人之力”,是借力打力以完成大家的愿望。 “是谓配天”,这一个道理千万要记住,否则,“用人之力”就变成手段了。 这个行为是以仁慈道德为基础的,这样了解原理,才够得上“配天”,与天一样的伟大。 天有什么伟大呢? “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 ”当人们希望下雨时不下,天也不是人们请才做的,天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的法则,是一个必然的道理,这个必然的道理,也是说明了生生不息。 只有仁慈,懂得了这个仁慈——付出并不收回的道理,才懂得老子所讲的“德之用”,否则就学坏了,变成阴柔手段。 因此,他加一句话,“古之极”,这是中国上古老祖宗的传统文化,至高无上的,不可变异的原则。 因为它高到了极点,所以这个原则是不可以变动的。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南怀瑾东方讲堂东方出版社南怀瑾项目组官方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06-13 04:08:0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