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马宏达:何为真学问? 内容: 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什么是真学问? 记忆知识、会考试、写文章著书立说,乃至种种学衔头衔荣誉云云,可以代表真学问吗? 当然,也不代表没有真学问。 南师在《论语别裁》中有这么一段话:“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学问不是文学,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考,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这段话实际是对“学而时习之”的阐扬。 “学”者觉也,学靠觉,也为了觉,上至天地人,下至酱醋茶,乃至家国天下,从“怎么回事儿? ”到“怎么办? ”无所不包。 “习”代表实践、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自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题中本有之义。 学习、学问,与自觉觉他、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内圣外王(内养外用),一脉相通。 南师对“真学问”的阐发,溯本归源,振聋发聩,却不知唤醒了几多人。 不幸的是,久远以来,学问的标准早已异化为种种表面形式,忘记了身体力行、自觉觉他、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的“初心”。 这种错位与颠倒,于国、于世、于人,是何因果? 非常值得反思。 南师的学问不只源于书本,更多是源于实践、阅历、经验乃至交游。 比起书本,他的“不言之教”(身教,身心行为)更值得人们研究、思索。 你看他数十年春风化雨化导无数,再看他对祖国统一、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法制建设、国土改造、高校教育、学术研究、儿童教育、中医现代化、慈善公益等诸多领域的推动与贡献(参看南怀瑾学术研究会网站www. nanss. org“大事贯珠”等栏目),再研究他的愿力、意志、气度、襟怀,他的弘毅、博学、笃行、担当,他的出处、行止、操守、品格,他的定慧、喜舍、方便、慈悲,他的侠义、韬略、文武、纵横,他的光风霁月、道德文章,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的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经世致用、天下为公……这一切言传之外的身教,所体现的丰富学养与人格力量,所带给人的启发、感化和激励,难道不是对“何为真学问”的现身说法吗? 不是留给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吗? 很多人奇怪,为何阅历经验见识越丰富者,对南师的身教越是敬仰,对其言传越是心有戚戚焉。 若从上述角度研究,就不难理解了。 毕竟实践与阅历这本大书的学问,纸上谈兵是无法读懂的。 可以说,南师是“圣之时者”,他非常务实,法无定法,随机应变,因机设教,不会困在一个框框中,绝不是僵化的老夫子或纸上谈兵的书生。 即如平时听他讲话,看他做事,读他的作品,也要别具慧眼。 有时候,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曲而周全,并非表面意思。 有时候,只是彼时彼刻彼因缘的方便权宜说法,切莫刻舟求剑作教条看。 有时候,若无人情世故的深刻历练,对他及事物背景又缺乏了解,难免会错了意。 他用“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的自评,警示大家放下偶像崇拜,不要依赖他,要靠自己,要自觉自立自强。 他用《别裁》《旁通》《他说》《諵譁》《臆说》的标题来提醒读者,这只是他一时的观点分享,莫作标准答案或刻舟求剑看,其意在于启发读者的兴趣与慧思,步入自觉探索之路。 读者若能由此而深入历史文化与现实未来的探索与思考,举一反三,乃至闻一知十,青出于蓝,活学活用,改善自己,造福社会,必是他所乐见。 他的目的绝不是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既不想入孔庙吃冷猪头,更不敢自己杜塞学问的根源”(《孔学新语发凡》),而是启发世人自觉自强,推动国家民族的富强,建设人类的和平与福祉,“为今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孔学新语发凡》)。 ——《天香桂子落纷纷——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纪念集》东方出版社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南怀瑾东方讲堂东方出版社南怀瑾项目组官方公众号南师有声书喜马拉雅主播:南怀瑾大学堂 发布时间:2021-06-13 04:08: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