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桀纣拒谏而亡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五十一句: 【孔子曰:“药酒(通行本中药酒也写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 ”】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汤武”指商汤王和周武王。 “谔谔”指直言无讳的样子。 “桀纣”指夏桀与商纣。 “唯唯”,恭敬的应答语、应答声。 孔子说:“良药苦口难咽,却有利于治病;正直的劝谏听来不顺耳,但有利于自我提升。 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狂妄暴虐,群臣只能唯命是从,而导致国家灭亡。 ”那么夏桀王和商纣王是怎么灭亡的呢? 夏桀王整天荒淫无度、喝酒作乐、不务朝政。 他的臣子关龙逄来进谏,站在他的身边不走。 夏桀王很生气,把关龙逄关起来,很快就把他处死。 因为夏桀任用的全是奸佞之臣,而不任用犯颜直谏的臣子,结果夏朝很快灭亡。 商纣王也是如此。 《史记》记载,商纣王整天喝酒享乐,沉迷于靡靡之音,喜欢和女子饮酒取乐。 他的手下也有一些忠臣。 他所任用的人才也并不少。 他任用的“三公”是鄂侯、九侯、西伯昌(即周文王)。 九侯有一个女儿长得很美丽,九侯把她进献给商纣王。 但是九侯的女儿不喜欢过度淫欲,商纣王很生气,就把她杀死了。 不仅如此,把九侯也杀死了,并且做成了肉酱。 鄂侯看到了就去劝谏纣王,用非常严厉的话语指正他。 纣王很生气,把鄂侯也杀死了,还把他做成了肉干。 西伯昌听到了这件事,不免暗暗叹气。 纣王知道了,就把他关在了羑里。 后来西伯昌的几个臣子为商纣王进献了一些美女、宝马、金银珠宝,商纣王才把西伯昌放了出来。 纣王的身边还有三个贤臣,微子、比干和箕子。 微子曾经三番五次地进谏纣王,结果纣王不听,于是微子就逃走了。 比干犯颜直谏,商纣王很生气,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三窍,我要看一看比干的心是不是和凡人的不一样? ”他杀了比干,而且剖视其心。 箕子看到纣王这样荒淫无道,非常害怕,知道自己去进谏也不会有效果,于是装作癫狂,沦为奴隶。 但是商纣王还是不放过箕子,把他关了起来。 结果,没有人再敢去进谏,商朝也很快灭亡。 后来周武王吊民伐罪,商纣王穿着珠宝玉石装饰的衣服投入火中,自杀身亡。 这些典故提醒后人,但凡荒淫无道并且不愿意听臣子进谏的君主,下场都不是很好。 因为自己的错误一天一天地严重,自己功高我慢的心愈来愈强烈,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不接受忠言劝谏,所以最终导致了灭亡的结果。 因此,孔子提醒,虽然良药难以下咽,但是有利于解除病患。 虽然忠言难以接受,但是有利于提升德行。 如果人自己没有反省的能力,又没有善友提醒,可能一错再错,甚至错得很离谱了,自己还不知道。 一般人都喜欢被赞叹、表扬、肯定。 作了领导之后,随着自己的地位一天天地提升,有求于自己的人愈来愈多,自以为是的傲慢之心不知不觉就日益增长。 当自己已经习惯听谄媚巴结、奉承肯定的话,突然有人来当面指正过失,自己就很难接受,甚至还会与对方对立,这样就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问题就会愈来愈严重。 《政要论》中记载,作为人君、领导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被人蒙蔽。 不被人蒙蔽的关键,就在于使下面的言论能够传达到君主这里。 “为人君之务在于决壅,决壅之务在于进下,进下之道在于博听。 ”而能够使下面的言论传达到君主这里的关键,就是能够广泛地听取众人的意见。 “博听之义,无贵贱同异,隶竖牧圉,皆得达焉”,要真正能够广泛听取大众的建议,关键就要做到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使得奴役、童仆,乃至于放牧、养马之人都能将他们的意见传达给君主。 这样,就使君主所闻、所听、所见非常广博,那么臣子“虽欲求壅,弗得也”,即使有臣子想蒙蔽他,也做不到。 所以,君主如果偏听、偏信,宠爱的都是谄媚巴结、顺情说好话之人,就很容易被蒙蔽。 而被人蒙蔽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心不够清净,也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久而久之,问题愈积愈多,最后就导致了事业失败和国家灭亡。 发布时间:2021-06-01 16:52:1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