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 内容: 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画作 by 林曦01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思想是个人生命自己带来的,婴儿脑袋一封了顶,开始有意识思想。 后天的思想教育越来越“污染”,人年纪大了,知识越多了,思想“污染”也越多。 我是中国人,我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小的时候我们骂这些老头子,“老奸巨猾”四个字,越老越奸诈,花样越多,越靠不住。 我年轻时也骂这些老前辈,到了三十五岁以后,自己承认是老奸巨猾了。 现在我八九十岁了,岂止是老奸巨猾,而且不是东西了。 这就是思想的顽固,所以人生的经验越多越顽固,越来越“污染”,要想恢复到儿童时的那个天真活泼,就非常非常难。 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干净了。 如果修养恢复到那个阶段,也就不怕衰老,脑筋尽管老化了,但是智能和记忆反而恢复得更好。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东方出版社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是“头巾气”,现在的观念是“书呆子”,这也可以说对于文化的鄙薄。 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 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如明朝理学家洪自诚的《菜根谭》——此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才有人从日本书摊上买回。 其书与吕坤的《呻吟语》是相同的类型。 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 ”涉世,就是处世的经验。 初进入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 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了。 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 所以世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使人完全变了质,并不是一件好事。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02所谓“赤子之心”,是指永远保持干净、纯洁、诚恳、少爱憎、少恩怨、仁慈、爱物的心理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这是孟子提出来的另一个重点。 大人不一定是皇帝,也不一定是大臣;大人可以当皇帝,可以做大臣,也可以做一个最平凡的老百姓,大人是超然的。 唯大人可以入圣境,当皇帝则是入圣境为圣王,做宰相则为良相,做老百姓则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圣人。 所谓“赤子”,在前面已经解说过,就是婴儿,“赤子之心”,一般人说是童心,但不是幼稚,是形容人的天真、天良之心。 曾子著《大学》,就是所谓的大人之学,最后才“止于至善”,首在“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 而普通一个人,能够永远保持他的天真童心,没有机心,就是至善,就是“赤子之心”。 明人洪自诚的《菜根谭》中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他这几句话很有道理,一个人对人情世故知道得少,自己心理上的污染也比较浅。 所以年轻人做事,看来是个冒失鬼,但他心理染污少,不知道别人可能心存不正。 年纪大了,经历的事情也太多了,看人就不同,办法也多了。 因此他主张“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似乎一个人深通人情世故,面面圆融,处处通达;倒不如老实一点,笨一点,保持那分天真比较好。 人纯厚,则能保持天真。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不愿看的一副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贾宝玉走的路子不同,也不一定对,但在这一点上,他还是保持了赤子之心。 如果以现代的观念来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似乎讲这个人永远长不大,什么事都不懂,等于半个白痴,像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 事实上,所谓“赤子之心”并不是指长得大或长不大,而是指永远保持干净、纯洁、诚恳、少爱憎、少恩怨、仁慈、爱物的心理。 真正修养的境界,如学佛学道,明心见性,初步都是为了恢复赤子之心。 古代有一位女神仙曹文逸,她的两句话说得很好:“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这就是赤子之心的境界。 孟子说 发布时间:2021-06-01 16:50:0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