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持咒念佛修行多年毫无征兆者,必真下决心力忏前非 内容: 依教敬佛。 往往有行之多年。 毫无征兆者。 此非佛性有所未周。 徒以迷情深厚。 遮蔽正智。 心欲专注。 辄为六尘诱惑。 扰动不定。 欲祛此弊。 必须真下决心。 力忏前非。 诱惑一来。 便迎头痛击。 能作是行方为彻底忏悔。 若更从阿阇黎受真言以摄持之。 收效尤速。 世有口诵忏文真言。 心被诱惑自若者。 此不足谓之忏悔也。 众生迷惑之行不可胜数。 一一对治。 势难周备。 举要忏悔。 约分二端。 (一) 通恶业 内分三类(甲)身业三 杀生 偷盗 邪淫(乙)口业四 妄言 绮语 恶口 两舌(丙)意业三 贪欲 瞋恚 邪见(二) 内恶业 内分二类(甲)无间业五 杀父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毁谤三宝(乙)口腹业三 饮酒 食肉 食五辛此等恶业。 显教论之甚详。 今不赘。 密教为速求破惑证真。 亦有逐条忏悔之必要。 除无间业五种。 现生未必具犯外。 其余皆吾人所难免。 不可不随时儆惕。 然忏悔之道。 非徒忏前非便了。 必也永断相续。 更不敢造。 乃有效果。 其不能遽断者。 要当渐次断之。 以上忏法。 见不空三藏译[受菩提心戒仪。 ]无畏三藏[禅要]所述相同。 故为学密正轨。 行持愈力。 效果愈大。 若敷衍自欺。 佛性殊难开显。 或问学密必须断酒肉乎。 曰。 密教诸经。 每垂此戒。 故宜力矫斯习。 或问为境所迫。 未能素食如何。 曰。 心心在斋。 不贪肉味。 亦无大碍。 但所处之境可以素食而犹不肯舍肉。 斯则为凡情所缚。 不能自拔。 学虽勤苦。 大效难期。 其有小验。 或误与食肉鬼神感通。 或祗与外金刚部相应耳。 有志上进者。 愿慎思之。 或问准提法独许在家人不断酒内。 抑又何也。 曰。 是法首标[具戒清洁]之文。 然为普摄群机起见。 设此方便法门。 俾于环境拘束中觅一出路。 其功效自较[具戒清洁]者为逊。 吾人立愿。 须求弘大。 非遇不得已时。 勿安于小就也。 敬佛忏悔二事。 显教初亦如是。 继此则视学者根机。 或授小乘比丘戒数百条。 以对治诸惑。 或授大乘菩萨戒数十条。 以发展行愿。 比丘戒惟限于出家人。 菩萨戒则在家出家皆有之。 菩萨戒以发起菩提心为基。 菩提胜义。 于五蕴皆空时然后显现真切。 播为外迹。 则为广度众生之种种慈悲行愿。 学者对于显教高级教法。 果能深心默契。 即是已见胜义菩提心。 从此应诸外迹。 靡不与菩萨戒条相符。 此心保任不失。 是为胜义菩提心戒。 学者情执犹盛。 菩提心隐没不彰。 则须求宗师极力提撕。 以开显本性。 虽为凡情遮障。 未能发觉此性之活跃于心。 但能从外迹菩萨戒条申其行愿。 莫敢或渝。 是为行愿菩提心戒。 两种戒相。 深浅不同。 要以真如性海为归。 真如境界寂灭平等。 凡情虽尽。 佛智未备。 终涉显教范围。 此外更有三摩地菩提心戒。 则密宗特具之法门也。 三摩地菩提心者。 密教大阿阇黎以三密加持力。 于学者心中。 迳提出大圆镜智种子。 俟其熏发浓厚。 心中自然流露真相。 若月轮然。 此相实为三昧力凝成。 故冠以三摩地之名。 诸佛之能洞见十方如来众生者。 即赖此大圆镜智之力。 证此者始称入佛境界。 亦云[入佛三味耶]。 密教既以直提大圆镜智为宗。 故学者所受之菩提心戒。 特称三味耶戒。 或称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 虽应诸外迹。 亦参用显教菩萨戒条。 而主旨固自不同。 唐密特殊之点。 即在于是。 三昧耶戒。 实为戒中之王。 精心受持。 斯与佛伍。 远离二乘境界。 故乐受此戒者。 以后不更受小乘诸戒。 其中途忽转入小乘者。 或未得明师指授之过。 或其入本非唐密根机耳。 文 / 冯达庵 发布时间:2021-05-31 11:48:1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