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乐闻其过,过日消而福臻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四十九句:【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 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八《吴志下》。 能够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听自己的过失;荒淫败乱的君主,喜欢听赞誉。 愿意听自己过失的君主,过失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就会到来;喜欢听赞誉的君主,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灾祸也就降临了。 这说明,因为兴国之君和荒乱之主对待谏言的态度不同而招致不同的结果。 凡是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都明白“闻誉恐,闻过欣”的道理。 孔子的弟子子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来给他指正过失,就会非常欢喜。 禹则更进一步,“禹闻善言则拜”,大禹听到别人为他进谏,指正过失,提出不同建议,就要礼拜,以示感谢。 正是因为他们对谏言有这样的表现和态度,所以下属才敢于、也愿意为他们提建议。 君主不是圣贤人,也会犯这样那样的过失,如果他有幸得到犯颜直谏的忠臣,那么就有机会改正自己的过失,进而成为明主。 《吕氏春秋》讲道,楚文王得到了当时有名的“茹黄狗”“宛路箭”,到云梦泽去田猎,三个月都不回来,也不理朝政了。 他从丹地得到一个美女,每天和美女在一起歌舞升平,一年都没有上朝,没有办理政事。 后来他的太保申说:“先王曾经卜卦,认为我作为太保是很吉祥的,现在大王的罪理应受鞭刑。 ”楚王说:“能不能变换一个方法,不要用鞭刑责罚寡人? ”太保申说:“我承继的是先王的法令,不敢废除。 如果大王不受鞭刑,就等于是废弃了先王的法令。 我宁愿获罪于大王,也不愿意获罪于先王。 ”楚王听了之后说:“好吧。 ”于是,太保申把席子拉了过来,让楚王趴在上边,把五十根细细的荆条绑在一起,跪着把荆条放在了楚王的背上,如此做了两次,说:“大王可以起来了。 ”楚王问:“既然都有了鞭笞的名义,您就不如痛快淋漓、名副其实地打寡人一顿好了。 ”太保申答:“我听说,对于君子,能让他感到羞耻就可以了;对于小人,才要让他感到疼痛。 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他都不改变自己的行为,那让他感到疼痛又有什么帮助? ”太保申说完之后,站起身来走出去,请求楚王把他处死。 他去进见楚王时,就已经做好了要被处死的准备,但是即使如此,他也不愿意看着楚王犯过失而不去劝谏。 楚文王说:“这是寡人的过失,太保您有什么过失? ”后来文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把太保申重新召回来,杀了“茹黄狗”,折了“宛路箭”,把丹地的美女也放了回去,一心一意地治理楚国。 最后楚文王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的地盘非常广大。 楚文王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功业,都是太保申犯颜直谏的结果。 假设当时文王犯了这些过失,却没有像太保申这样的人敢于指正他的过失,那他就会沉迷下去,也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 《昌言》中说,君主有五种情况,臣子不可以劝谏:第一是废除皇后、废除太子。 废除皇后和废除太子,这肯定是皇帝下了很大的决心才作出的选择,所以有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能够劝谏。 第二是对自己的情欲很放纵、不节制。 他放纵情欲,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已经被欲望所控制。 第三是专宠一人。 专门宠幸一个人。 第四是宠幸阿谀奉承的人。 第五是骄贵外戚。 以上这五种情况都不能犯颜直谏,因为这些情况下犯颜直谏,君主很可能不会采纳臣子的建议,而直谏的臣子也会被处死。 但是这位太保申,虽然看到文王不节制情欲,而且宠爱一个人,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谏君王,可以说极其忠义。 正是因为他的劝谏才改变了楚文王,乃至整个楚国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1-05-30 13:52:5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6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