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四十七句:【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 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受之。】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九《傅子》。 “逆己”,就是不顺从自己。 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而无法听到指正自己错误的言论,所以广开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 如果所说的话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部正确,也欣然接受。 这是讲明智的君主和昏暗的君主的不同,明智的君主喜欢犯颜直谏的人,喜欢有人当面指正他的过失。 如果臣子是出于忠诚之心,一心为了君主、国家好,即使他所说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思,只要是出于忠诚之心,君主也乐于接受。 这显示了一个君主的雅量。 君主如果不够英明,也就是正心的功夫不到家,就会喜欢听谄媚的言语。 《大学》讲道:“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如果人因听了一些话而生气,这时心就偏了,忠言就难以听进来;如果听到谄媚巴结的言语,心里就很高兴,要想不偏信都很难。 所以《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我们在听批评的时候,能不能伏住自己的情绪? 在听赞叹的时候,能不能够很冷静,做到“闻誉恐”,想一想别人所赞叹的是不是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这样就不会被话语所蒙蔽。 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必须要去掉好恶、提起理智。 《战国策》中记载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战国时候,齐威王有一个臣子邹忌,邹忌身高八尺有余,长得非常高大庄严。 有一天,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就问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比较英俊? ”城北的徐公是当时齐国众所皆知的美男子。 妻子回答道:“徐公比您差远了,还是您比较英俊。 ”邹忌听后很高兴。 没过多久邹忌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比较庄严? ”妾也很快地回答说:“他比您差多了,还是您比较好看。 ”邹忌听了又很高兴。 有一天,邹忌的朋友来找他,在谈话当中,邹忌又问朋友道:“我跟徐公比起来,谁长得英俊? ”他的朋友说:“当然是您了,他怎么能跟您比? ”过了一天,徐公到家里做客。 邹忌很认真地观察徐公,心里想,人家比我英俊多了,我怎么比得过人家? 等徐公走了之后,邹忌再在镜子面前一照,看来看去,觉得自己比徐公实在差得太远了。 后来他就想,明明我长得比人家差多了,为什么我的妻子、小妾,还有朋友都说我比较英俊? 想来想去他想明白了,原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太偏爱我,因为她有偏私,所以她看不清楚。 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身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自己太喜欢这个人了,所以怎么看她就怎么喜欢,怎么看她就怎么漂亮,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也看不出有什么缺点。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小妾之所以说我长得英俊,是因为她害怕我不宠爱她,因为她怕我,才说我长得好看。 这就是“身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心里有恐惧了,看问题也就看不清楚。 朋友为什么说我比徐公还英俊?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是因为他有求于我,所以才说我长得比较英俊。 有一天,邹忌将这些事情告诉了齐威王。 齐威王觉得很有意思。 邹忌突然话锋一转道:“国君,齐国有千里之地,有一百二十多座城池,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您身边的女子,还有左右的近臣,每个人对您都有偏私,都讲好话给您听;我才有一个妾惧怕我,但是朝廷所有的大臣都害怕您;我家里只有三个人迎合我,我就已经分不清美丑,自以为比美男子徐公英俊。 而全齐国的人都有求于您,在这种状况下,您还能看得清事情的真相吗? 还能不被蒙蔽吗? ”齐威王很有智慧,赞叹道:“所言甚是。 ”然后,齐咸王自省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从现在开始,臣子能当面指出寡人的问题的,受最高的赏赐;能够上书写奏章,指出寡人的问题的,受中赏;在公共场合能够准确议论寡人的过失并且传到寡人的耳中的,受下赏。 ”齐威王的这些举措一公布,结果门庭若市,群臣百姓都纷纷地来为他提不同的意见。 过了几个月之后,提意见的人慢慢少了,偶尔还会有人来劝。 一年之后,几乎没有人来了。 因为齐威王的过失全都改过来了,老百姓和臣子没有什么意见可提了。 一年之后,齐国附近的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都派人来拜见齐成王。 因为齐威王的德行好,国家强盛,别的国家不敢冒犯他,还要恭敬他。 这就是所说的“战胜于朝廷”。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 就是因为君王有德。 他在朝廷中施行德政,善于听从属下的不同意见,明察自己的过失,改正施政的弊端。 结果不动一兵一卒,就让别的国家佩服、敬畏。 试想,这么多人给齐威王提意见,肯定有与他的想法、做法完全不一致的意见,他都能够欣然接受,因此才出现了诸国敬服的景象。 唐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位臣子进谏,批判了很多国事的是非后就出去了。 站在唐太宗身边的臣子问道:“陛下,刚才那位大臣所说的,很多都不符合事实的真相,陛下为什么不制止他、打断他? ”唐太宗说:“如果朕不听完他的话,打断了他,这种状况传了出去,有人就会说皇帝不肯听臣子的进谏,就没有人再愿意向朕提意见了。 所以,虽然他说得不对,朕也不能够打断他。 ”正是因为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有这样的心胸、雅量,所以臣子都敢于直谏,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发布时间:2021-05-28 00:34:5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