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知识的特质 内容: 《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善知识的十种德相:一、调伏;二、静;三、近静;四、德增;五、具勤;六、教富;七、达实性;八、具巧说;九、悲为体;十、离疲厌。 曾经有人供养我师父一副对联,以我师父的法名来做上下联,叫“悟为众生皆可度,道是无边增上缘”。 如果一个人开悟了,有了大智慧,就会发现每一个众生都可以度化。 因为众生的体性是不定的,所以他也有机会彰显自己内在的佛性,但是这种彰显需要他的师父不懈努力,需要师父不放弃他。 为什么说师父的恩德大?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反被烦恼所困,浸泡在自己造作的轮回的苦海里,但是师父可以看到我们有闪闪发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性。 善知识的两种基本德性业障是缘起法,是不定法,那怎样去忏悔、净化这些业障? 就是你皈依的师父需要有诲人不倦、说法不疲、有大悲心的品格。 所以有一些大善知识也说了,善知识要具足的德相有十种、七种、五种,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有两种:第一,这位师父戒律清净;第二,这位师父有悲悯之心。 这两种德相实际上也有总括的意思。 一个戒律清净的人能受持如来的法,戒就是佛的身体,守戒的人就是跟佛在一起,那么他在自利上就是没问题的,如果还有悲心的话,他就会流露出大乘种性。 比如,富和贵并不是一个概念,“富”更多的是偏重在物质层面,“贵”更多偏重在精神道德层面。 一个人有能力,可能是他的精气神很饱满,但他不一定愿意帮助你,但如果他有悲心就不一样了。 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他愿意承担你的苦,叫悲能拔苦。 这就是善知识的两种最基本的德性,当然,善知识具足的德相越多越好,比如多闻又精进,又能知众生根…如果具足十种德相: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说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那是最圆满的,但是这样的师父非常稀少。 FORIQINGLIANGBAO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一位师父的身上如果能流露出这两种特质,他就堪做众生的皈依处:从世俗谛上为我们做择法,让我们戒恶修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我们知善恶,进而能对出世间给出涅槃之道。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1-05-27 22:01:3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