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动态还是静态? 内容: 才能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易经》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就是乾卦所代表这个宇宙本体,它永远在动在行,“健”就是永远没有休息。 我们讲到乾,特别提出来,过去曾有很多学者,包括胡适之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静态的,所以一般学者都学养静,讲究静的哲学,结果就害了这个民族,永远没有进步。 这种主张的前提大有问题,因为中国文化哲学思想并不认为宇宙是静态的,从《易经》开始就说宇宙是动态的,恒动。 假使宇宙有个静的话,“乾坤息”,天地就停了,所以说是“天行健”,这个宇宙天体永远在动,不断地动,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态。 换句话说,大动反而觉得是静,不觉得它在动;我们坐飞机坐车子走得太快了,只看到外相在动,自己觉得很平稳,是这样的一个静态。 也就是老子所讲“大音希声”,声音太大了,也听不见了。 乾卦的动是如此,我们这个身体生命也是这样。 那么你说打坐入定的时候,气住脉停是有个静相,是不是气真住了,脉真停呢? 不是,只是动得非常缓慢,还是在动,动的情况不同了。 现在解释这个乾卦的本身是永恒的动,而且是直的动,走的是直线。 ——《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在科学和哲学的观点上,研究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怎样叫做“静”或“静态”? 而且真正有一个“静”的作用吗? 过去在五六十年前,有一位名气很大的先生讲哲学,说中国文化就害在“静”字上,而且只知道“守静”“主敬”“存诚”,这都是儒家哲学的过错。 有人问我,中国文化真的如他所讲的吗? 我听了哈哈大笑,怪不得他对哲学搞不通,只浪得虚名而已。 基本上,中国文化并未在哪里真正说过宇宙是静态的,也没有确认有一个静的作用。 例如大家公认为中国文化群经之首的《易经》,开始便在乾卦的《象辞》上说,“天行健”。 怎么叫做“天行健”呢? 这是说,这个宇宙天体,它永远在动。 “行”字,就是行走运转的道理。 至于下一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是教人们也要效法天地,永远要自立自强,不要偷懒止息。 天地宇宙,如不运转,那么,便如《易经》所说的道理,乾坤息矣! 不但天地宇宙永远在动中,万有生命也永远在动中。 所谓的静,只是缓慢的动,或可说是太过快速的动,所以在感觉上叫它是静。 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静。 例如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这不是很明显可知,所谓的静,是一种生生不已,绵绵不绝,极大快速而却像缓慢的动作而已。 譬如物理的真空,并非绝对的没有,它具有压力,也同时存在反压力,它能破一切,也能存在一切,只是人们还没有完全知道如何利用它而已。 地球在宇宙间永远在动,并没有一分一秒停止,但我们在大动中生存习惯了,反而觉得大地好安静。 人们在车中、船上、飞机上,可以安静地休息或睡眠,并不会随时觉得车和船在行驶中,或飞机在推进中。 当然,如果引用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甚至电啊、光啊等等原理,有太多理由和事实说明,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静”。 但是相反的,天地宇宙之间,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动”。 所谓“动”和“静”,只是正反、阴阳,一体两面的一种变化规律,在人们的意识、知识上,假名它是“动”是“静”而已。 同样的道理,“空”和“有”,也同是这个原则。 “生”和“灭”也不例外。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态呢? 答案:有的。 这是说在心理意识作用上,在物质世界的现象上,都是有的。 换言之,说并无一个真正的动和静的分别,是指形而上的道体功能而言。 至于在有形有质的后天作用上,动和静的确是有比量(比较)的不同。 尤其在注重“内明”之学,作心理修养方面,更容易体会到静态,它和起心动念之间,大有差别的不同。 其实,也可以说,在心性修养上,它和“止”“定”的境界,是在程度上,有深浅的差别而已。 讲到这里,只好用偷巧的办法来说明,我们心理意识的思潮,连带情绪的波动,正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夹泥沙而俱下,无法制止。 历来治水的办法,一是疏导,一是堵防。 《大学》所说治心的方法,第一步便是“知止”。 所谓“止”的方法,就如治水一样,姑且打了一道堤防,先用智知来制心一处,渐渐分散流量,加以疏导。 将犹如奔竞流水的此心,引入渠道以后,归到一个平原湖泊的时候,渐渐变成止水澄波,清风徐来,微波不兴,就是达到了“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了。 但必须要知道,这样的“定”境,只是“内明”自修治心的一种现象,还不是定慧的一种最高境界。 然后由“定”到“静”,那便是指“定境”上量和用的不同。 静到了与外界隔绝,犹如《书经》记载大舜:“烈风雷雨弗迷”。 又如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山崩地裂,也如不见不闻,只有一个心境的静境存在。 但纵使这样,也还是静的一种过程。 如由静境再进深入,就可到达没有内境外在的不同,到这里很难说清楚,只好用佛教《楞严经》上的话“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来表达。 不过,特别要注意,它所说的“光通达”的光,并非如一般宗教迷信者所解说的,如电光,或是太阳、月亮似的光,或者在头顶上,画一个光圈的光。 这里所说的光,是形容词,是智慧成就的光,并非有相的光亮。 我们有了前面所讲的理解,然后,再回转来读曾子的《大学》,所谓“定而后能静”的句子,他所用每一个“能”字,都不是只为写文章做介词或语助词而用的! 先由“知止”,才能够得“定”。 再由“定”了,才能够得“静”。 这一直连下来的“能”字,实在是一字千斤之重,不可轻易忽略过去。 有些年轻同学,学了几天或几个月的静养功夫,便自吹得太大了! 我只好笑说:“你真能,我愧未能。 ”中国的俗语说得好,你真“能干”! 能才干,如不能而干,安得不糟且糕哉! 再说,“定”和“静”的差别,只好再借用水作譬喻:我们把流动中的浊水,装到一个容器(玻璃杯子)里,先让它不再流动了,便似“止”的状态。 然后投进一点明矾,渐渐使水质澄清了,便似“定”的状态。 等到水里所有混浊的泥沙,完全沉到杯底,水净沙明,玻璃与水,内外通明一色,便似“静”境的类比了。 好了! 听了不要用心去求静;一有用心,“君心正闹在”,早已不静了! ——《原本大学微言》东方出版社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南怀瑾东方讲堂东方出版社南怀瑾项目组官方公众号南师有声书喜马拉雅主播:南怀瑾大学堂人生难题问南师第一时间发布东方社南师新书、有声书消息每日更新南师文章,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日 发布时间:2021-05-27 13:10: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