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陀不回答的十个问题与原因 内容: 大 圆 满 | 七 宝 藏开启心中的宝藏———  悲愿 ▼ 无尽  ———多智钦·仁增·丹比尼玛仁波切唯一化身将继续利益一切有缘众生—————————————————————点 击 ↑ 链 接点击上方音频播放在巴利文原典中,多处都提到一位方者名叫婆蹉种。 一次,婆蹉种来到释迦牟尼佛处,问道:“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 ”释迦牟尼佛缄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释迦牟尼佛还是保持沉默。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如此。 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 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一、有关宇宙的问题1. 宇宙是永恒的吗? 2. 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 宇宙是有限的吗? 4. 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5. 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 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7. 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 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 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 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释迦牟尼佛对讨论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不感兴趣,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问题时,佛陀总是沉默不语。 这些问题属于空谈戏论,无益之论,只是浪费生命和唾沫而已。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 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 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 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盘)。 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盘。 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  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 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 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 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 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 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 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 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 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 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 我不喜欢这种做法。 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 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 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 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 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 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 ”     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 ”     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 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 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 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 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 ”      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 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 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 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 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 例如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发布时间:2021-05-16 00:45:3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5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