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内容: 才能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四句话是中国文化的原则,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 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便以为这是来自印度的佛家思想,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 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 我们要注意“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报在本身,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看法,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 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以刘备这样一位枭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 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 将来中西文化汇合以后如何演变? 还不知道。 现在据我所知,最近在美国对宗教的观念,自哈佛大学开始已经有了转变,主张宗教不能分家,提出“宗教一家”的口号;其次,美国的一般学者、知识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现在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为了国家民族文化,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易经杂说》东方出版社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整个体系,甚至古今中外的整个文化体系,没有不讲利的。 人类文化思想包涵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于人生的艺术、生活……没有一样不求有利的。 如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 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 即使出家学道,为了成仙成佛,也还是在求利。 小孩学讲话,以方便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也是一种求利。 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 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再从我们中国文化中,大家公推为五经之首的《易经》中去看。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卦爻词,以及上下系传等,谈“利”的地方有一百八十四处;而说“不利”的,则有二十八处。 但不管利与不利,都不外以“利”为中心在讨论。 《易经》思想最主要的中心作用,便是“利用安身”四个字。 所以《易经》也是讲利,而且告诉我们趋吉避凶,也就是如何求得有利于我。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德因果律,也是告诉人们以积善的因,可以得到余庆的果。 相反的,积不善因,便得余殃之果。 所以,积善是“利用安身”最有利的行为。 如果探讨孔孟思想的文化源头,绝对离不开《易经》。 所以说假如孟子完全否定了“利”的价值,那么《易经》等等我国的所有传统文化,也被孟子否定了。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由此,我们研究孟子,首先就要对义利之辨的“利”字,具有正确的认识。 ——《孟子旁通》东方出版社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南怀瑾东方讲堂东方出版社南怀瑾项目组官方公众号南师有声书喜马拉雅主播:南怀瑾大学堂人生难题问南师第一时间发布东方社南师新书、有声书消息每日更新南师文章,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日 发布时间:2021-05-15 00:19:2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