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皈依三宝,进入佛门的第一课 内容: 进入佛门的第一课是什么? 修持佛法的基础是什么? 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三宝,皈依三宝,还是皈依三宝。 关于皈依,关于三宝,你知道多少? 何为三宝? 三皈者,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之意,亦名“三皈依”。 只有“三皈依”之后,才称得上是一名佛教徒。 那么究竟何为三宝? 佛是梵语佛陀之略称,义译为觉者、智者,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即称之为佛。 佛宝是指已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他们是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 法是梵语达摩之义译,一是指“轨”,二是指“持”,佛之所说,既能任持自性而常不改变,复能依循真理而常为轨范,是为法。 简单说来,法是指佛教中各类教法,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主。 僧是梵语僧伽之略称。 义译为和合众或众合会,原为比丘三人以上称之,但其后一人也可称为僧。 僧宝指的便是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僧团或僧伽。 佛法僧三者,又何以称之为佛教三宝呢? 《宝性论》中有这样一句偈子:真宝是稀有,明净及势力。 能庄严问世,最上不变等。 佛法僧中有稀有义、离垢义、势力义、庄严义、最胜义、不改义六义,这些是指引芸芸众生解脱生死的导航者,所以佛法僧被称为三宝。 为何皈依? 关于信众皈依的心理原因,有调查显示,大多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渗透佛教思想的传统中国文化)和小环境(亲朋友好友中有虔诚的佛教徒)有关,因而他们对佛教信仰普遍怀有好感。 佛教本身的教理教义、信仰佛教后找到心理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信佛后的一系列福报都是促使信众皈依的主要原因。 简单点说来,皈依者一方面是深受生存环境影响,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寻求佛祖庇佑,这种庇佑有可能是物质上的,也有可能是精神上的。 正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写到:“所归以救护为义……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 ”《皈依七十颂》中说到:“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佛是大觉者,解脱生死,究竟圆满。 佛也是大智者,能够解脱众生的一切怖畏。 佛更是大慈者,与众生乐,拔众生苦。 同时,佛还是大平等者,以平等无区别心对待每一位众生。 皈依三宝后,便是佛陀的弟子。 同样是佛教弟子,出家修行的僧人与在家修行的居士所求又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在家居士所求大多为己,例如解除烦恼、解脱生死等。 而对于出家僧人而言,他们大多为众生,立志将佛陀的慈悲摄力感染到更多的人。 皈依法会佛陀初转法轮后,在从鹿野苑(佛陀初次说法之处)前往摩揭陀国的路上,一路教化众生,当时便有诸多信众受其教诲而皈依。 等到佛陀到达摩揭陀国首都时,皈依者更是数以千计。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舍利佛、目犍连等。 彼时的皈依仪式极为简单,只需要在佛前发愿: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便完成仪式,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本土情况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皈依仪式。 明代的见月律师,严禁持戒,遂参照比丘戒、菩萨戒的受戒仪轨,编写了《三皈五戒正轨》。 此后,“三皈依”仪轨逐渐流行开来。 如今汉传佛教的“三皈依”仪轨仍然以这本册子为准。 皈依日子并无讲究,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皈依仪式通常由皈依者在引礼师的带领下迎请传授“三皈依”的法师,在香赞声中求受皈依戒。 法师开示后将主法迎请十方三宝,皈依者发心忏悔并由法师授皈依戒。 最后发愿皈依三宝、聆听劝嘱、回向,皈依仪式圆满。 “三皈依”仪式以后,法师会为皈依者取一个法名,并颁发一本皈依证书,以此证明为一名正式的佛教徒。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师只是代表僧团帮助皈依者举行皈依仪式的。 皈依者皈依的并不是法师,而是佛法僧三宝,或者说是佛教这个整体。 皈依后如何修行? 虚云大师曾经说过:“今生能做和尚,皆是过去培有善根,否则必不得出家做和尚也。 ”出家僧人与在家居士无论是从修行方式还是修行内容上看,都有很大差别。 而出家僧人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修行方式而言,僧人代表着中国佛教的命运与未来,因而他们必须舍弃俗世间的杂念,遵循“以戒为师”的祖训,按照丛林清规如法如律修行。 从修行内容上来看,僧人需要常驻寺院,阅读各类佛教经典,遵守戒律。 除此之外,各寺院僧人还需要根据寺院要求,每天定时上早课,定期举办法事活动等。 而居士作为在家修行者,主要的修行事项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持斋是指在每月固定日子内遵行戒律不茹荤食。 在家居士践行三皈五戒,不造身口意三业,诵读经书,与人行善,清净身心,这便是居士在家修行的标准。 发布时间:2019-08-19 15:09:4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