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桓公礼遇管仲(下) 内容: 齐桓公任用管仲之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新序》中记载,“有司请事于桓公”,有官员向齐桓公请示一件事。 桓公说,将这件事报告给仲父。 “有司又请,桓公曰:‘以告仲父。 ’若是者三。 ”官员又有事情来请示,桓公还是说:“将此事报告给仲父。 ”这样的请示及回答一连好几次。 “在侧者曰:‘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易哉为君。 ’”在桓公旁边事奉的人就说,一次是报告给仲父,二次还是报告给仲父,国君也太容易当了。 “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则曷为其不易也。 ’”意思是说,我没有得到仲父的时候,当国君觉得很困难,什么事都得自己做、自己操心。 得到仲父之后,怎么能不容易呢? “故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人。 ”所以,当君主的人,寻求贤才时很辛苦,得到了贤才之后就轻松了。 “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汤文用伊、吕,成王任周、邵,刑措不用,用众贤故也。 ”在历史上,舜提拔了很多贤能的人,主管各种事务,结果自己垂衣拱手,威严而坐,不用有所作为,天下太平。 商汤王任用伊尹,周文王任用姜太公,周成王任用周公、邵公,任用了众多贤能之士,这些圣贤人言传身教,兴起道德教化,以致刑罚可以搁置不用。 “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 ”“爵禄”就是官爵和俸禄。 “临视”,亲临探望。 “锡衰”就是细麻布所制的丧服。 “敛”,通“殓”,就是为死者更衣入棺。 “举乐”,演奏音乐。 当时的君主对于臣子,确实是做到了以诚相待,这里具体讲述了古代的圣君对于臣子关心爱护的状况。 古代的贤君对待大臣,尊重他们的官爵、俸禄并且爱护他们。 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 这个“三”其实有多次的意思。 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不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 如果大臣正好是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去世,则因为他而免奏宗庙祭祀的音乐。 《体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当臣子生病的时候,君主会多次去探望;当臣子过世的时候,君主会亲临大敛、小敛这样的丧礼,而且在丧葬期间都会减衣缩食,不奏琴瑟。 这些表现其实并不是搞形式主义,君主的哀戚之情是由内而外发出来的。 所以,古人说,“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 “不自然”就是伪装、做作出来的,为了收买人心故意表现的,不是发自本有的真诚之心。 这句意思是说,世间没有不是出自于本有的真诚心而能够得到人的真诚之心的。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如果表面上对人仁慈,内心实际上有所违背,这就叫虚伪。 “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君主、领导者不能以真诚心去对待自己的臣子,还希望臣子能够以真诚心事奉自己,这是愚蠢的行为。 这说明,如果要得到贤臣,只有以仁爱之心、真诚之心,才能够以诚换诚、以心交心,绝对不是靠什么权术、计谋、技巧等。 这些总会被人识破,换不来他人的诚心。 发布时间:2021-05-06 14:07:2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