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禅定 内容: 二禅定作者:生根活佛. 仁孜尼马   “二禅天”是四禅天之一,已经属于“色界天”了。 “二禅”境界已经超越了“初禅天”,如果你要想达到“二禅”的境界,首先就要知道到达“二禅天”的因、缘、果都是什么,“二禅天”的“因”就是断掉了对“初禅”和“初禅天”生活的贪婪之心,远离了“初禅天”、“寻”、“伺”的意念,加上还要有寻求与向往“二禅天”之心。 “缘”就是断掉了粗细的妄念,对“二禅天”的禅定有所寻求。 “果”就是远离了“初禅天”,获得了“二禅天”的境界和生活。 当一个人进入了“初禅”之后,再持续地继续修炼下去,就会发现“初禅天”的“觉”和“观”的心念还是很粗的,所谓的“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 “观”就是生起了种种的思想。 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生起了思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 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 这样的想与念就是粗心,而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掉,所以就有了烦恼,因为想舍弃粗心也是一种烦恼。 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掉之后,就会慢慢进入一种“无觉无观”的状态(又称为无寻无伺)。 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就叫作“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为什么“二禅”叫作“无觉无观”呢? 因为“二禅天”的内心再也不会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会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 一个人进入“二禅”的境界之后就没有了眼识、耳识和身识,只有意识。 在“二禅天”中又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和“极光净天”这三重天。 “少光天”是指在“二禅”诸天之中,唯以此天的光明为最少,因此称少光。 “无量光天”是说自少光而上,此天中诸众生光明渐增,其量无限,难以测定,所以称无量光。 “极光净天”,又叫作“光音天”,是说此天中诸众生光明遍照,较之前面诸天更盛,而且当此天众言语之时会口出净光,以光明为语。 “二禅”三天的寿命分别为:少光天,寿命 2 大劫(约 903,200,000 万年);无量光天,寿命 4 大劫(约 1,806,400,000 万年);极光净天,寿命 8 大劫(约 3,612,800,000 万年)。 “二禅定”也分两种:“二禅近分定”和“二禅正定”。 (1)二禅近分定:就是在“初禅定”的基础上,用心修炼,把意识收拢回来,意识回到你练功处之后,再把意念放松,在放松的意识下远离“初禅”的“寻、伺”等心理活动,意识以外无眼识、耳识、身识,这就叫作“二禅近分定”。 (2)二禅正定:又叫“二禅静虑”及“二禅”。 “二禅”就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自然得到一种欢喜(外喜)。 此时甚深的禅悦油然生起,心灵豁然澄澈,就如同从暗室中走出来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内在极为清净是“二禅”的对治分支,《有部》认为,“内在极为清净”是静虑产出的信解或虔诚;中观自续派认为是正知、平等。 为什么是“极为清净”呢? 因为在“二禅”境界中能超出对立的巡查。 “初禅”还有“寻思”,“二禅”已经超出了“初禅”的对治,对治中超出了“寻思”。 喜与乐是“二禅”的功德分支,“二禅”的喜乐与“初禅”有所差别,“初禅”的喜乐是因远离于恶业而产生的,“二禅”的喜乐则是来自于静虑。 静虑是二禅住的分支,同样来自于对治与功德。 “二禅”的定义是:有内在极为清净的对治分支,去除了初禅地的执着,具备喜悦功德而专注静虑。 “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地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 “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 而“二禅”则已经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自己没有了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二禅定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是,身体感受乐后,内心生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 进入“二禅”(定)的人,安定在“二禅”的定境之中,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然后再去坚持不懈地定坐,努力继续修下去就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禅定。 发布时间:2021-05-06 13:54:2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