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说进入五台山刹土,寸土能消万年灾? 内容: 大 圆 满 | 七 宝 藏开启心中的宝藏———  悲愿 ▼ 无尽  ———多智钦·仁增·丹比尼玛仁波切唯一化身将继续利益一切有缘众生—————————————————————点 击 ↑ 链 接点击上方音频播放弥勒佛出世时是净土还是浊土? 在佛教界,弥勒净土盛行了一千多年。 像五台山也称为净土,文殊菩萨金色界的净土。 兜率内院一生补处菩萨所住之处,亦为净土。 那问题是弥勒佛出生的年代人寿八万四千岁,高大庄严,自然具足十善法,算不算净土? 我也在想,如果说补处菩萨所住之处都为净土,祂老人家圆满成佛了,所处的世界难道还不叫净土吗? 所谓我们修弥勒净土,求愿往生兜率内院,目的就是为了追随弥勒佛能够一起降生到那个时代,在龙华三会能与佛同会。 实际上龙华三会才是最盛大的聚会,兜率内院只是序曲,只是补处菩萨等待着到人间成佛的一个过渡,候场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释迦牟尼佛到人间成道,从众生的业报看是五浊恶世,但是在《维摩诘经》里,在这些法身大士的眼睛里,释迦牟尼佛所摄的土也是净土,也称为叫“灵鹫山净土”。 乃至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所住的五台山,虽然人的肉眼看是草木土石,但是在法身大士眼睛里也照样是金色世界,也一样是净土。 所以才说“浮生踏得清凉地,寸土能消万年灾”。 这是双重的,一是进入了五台刹土之后,说“土石亦能消罪障,何劳菩萨放神光”,你如果有信心的话,虽是凡俗的土石,但这是文殊菩萨所摄化之土,从信心上照样可以消除我们的罪障。 更何况我们如果证悟到真正的般若空性,那才是真正的清凉地。 这样的清凉地哪怕我们能沾个边,“寸土能消万年灾”。 所以我们哪怕没有彻证,就合着掌“我喜欢般若空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我至诚顶戴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嘴里这样念一念,沾个边都可以消无量罪业。 所以是不是净土,要看以谁的眼光来评判,凡人见一切都是凡的,五浊恶世的业看啥都是五浊恶世。 那评判净土的标准依照佛法来说的话,连五台山也是净土,甚至五台山净土的功德要超胜于兜率内院和他化自在天。 从凡圣同居的“浊土”进入实报庄严的“净土” 五台山也叫凡圣同居浊土,极乐世界叫凡圣同居净土。 只不过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祂老人家的住地,这里想高级可以很高级,可以跟十方诸佛同一体性。 所以五台山既有凡圣同居,有实报庄严,也可以有常寂光,五台山具足这个功德。 弥勒佛成佛的时候也是凡圣同居的,但跟极乐世界比起来还是有浊的现象,要跟我们现在比又清净庄严很多。 但总的是在娑婆世界,贤劫千佛中,也都是凡圣同居浊土。 因为贤劫千佛中的所有众生,业报的局限性很大,虽然弥勒佛成佛的时候众生寿命长达八万四千岁,身像高大到十六丈,甚至佛陀也是百丈之身。 但弥勒佛受身是有父母的,说明那时候的人还是有欲乐的。 虽然大小便利,随着大地自然裂开,然后自然净化隐没不见,但从身体来说是浊的,从正报、依报来讲,首先正报是浊的。 虽然八万四千岁,但是在净土世界,和诸佛刹土里比,寿命又是很短暂的。 佛陀在很多经典里介绍刹土、佛国的时候,描述住世、人寿都是以劫为单位的,所以八万四千岁跟佛国的众生比还是很短暂。 而且正法住世六万年,像法住世两万年,那是非常快速就隐没掉了。 既然有正法、像法,肯定也有末法时代,所以它也属于凡圣同居的浊土。 这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是有极大差别的。 因为一生到极乐世界,人寿就是无量了,相貌就是紫磨真金三十二相。 那里享受的是阿弥陀佛的福德,是阿弥陀佛的正报、依报所化现出来的,是无漏的。 而在弥勒佛时代出生的众生还是有漏的,所以虽然有凡圣同居也属于浊土。 但是弥勒佛有没有彻证三身? 有没有自己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也是有的。 祂的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跟阿弥陀佛的是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的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跟阿弥陀佛的也是一样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连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虽然人寿百年,也是有自己的净土的。 文殊菩萨因为祂不共的威德,也有自己的净土,祂住在五台山,这就是人间的“五台净土”。 我们要用心修,超越自己的业障,从凡圣同居的浊,进一步进到实报庄严,现在从世间缘起上,我们已经在五台山了,如果业障消除了,你再见到的五台圣境就是实报庄严土了,那时就真正地亲近到这个净土了。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未成菩提果 • 先结众生缘  ———▼点击“↑上图”进入大如香堂微店☼                                ☽ 延 伸 阅 读▼第四世多智钦•仁增•丹比尼玛仁波切简传第四世多智钦·仁增·丹比尼玛仁波切已融入法界第五世多智钦•仁增•吉美多杰华桑仁波切坐床盛典多智钦法王的唯一化身 将继续利益一切有缘众生第四世多智钦法王留下的灵骨舍利 发布时间:2021-05-01 00:31:2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