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祖师 | 六祖惠能大师开示“见性成佛” 内容: 六祖惠能大师开示“见性成佛”  •《六祖坛经》原文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 一日参礼,师问:“汝从何来? 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 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 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愿为教授。 ”师:“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 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 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译 文智常比丘,信州贵溪人,在孩童时代就出家,志在求得明心见性。 有一天来参礼六祖,六祖问:“你从哪里来? 想要求学什么事呢? ”智常答说:“吾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参礼大通和尚,承蒙他开示见性成佛之说,但是还不能解决我心中的疑问。 我从遥远的地方来投顶礼,祈望和尚慈悲为我指示。 ”六祖说:“他有什么话? 你试为举说出来给我听听看。 ”智常说:“吾到那边,大约住了三个月,都不曾得他的开示教海。 我因为求法心切的缘故,有一天晚上我单独进入方室,请问说:‘什么样是吾的本来心性呢? ’他说:‘你见过虚空没有? ’我回答说见过。 他又问:‘你所见的虚空有没有相貌呢? ’我回答说:‘虚空是无形的,哪有什么相貌可言呢? ’他说:‘你的本性,就如同虚空;了然没有一物可见就叫作正见,没有一物可知就叫作真智。 没有青黄长短等形色的区别,但见得本源的清净无染,觉体的圆融澄明,就称为见性成佛,也叫作如来知见。 ’吾虽然听了此说,还是不能解决内心的狐疑,所以求和尚开示。 ”六祖说:“那位和尚所说,尚存‘知见’,所以未能使你明了。 我现在指示你一偈:不见一法而犹‘心存无见’,极像浮云遮蔽日光上面,不知一法而犹‘执守空知’,仍如太虚空中现生闪电。 这个知见瞬起而暂见,误认知见为是怎解方便? 你当一念知‘见知俱不是’,那就自性的灵光常显现。 ”智常听了此偈后,心意立刻开朗起来,于是述说了一偈:“无端地心存知见,著了相却求菩提;心情中稍存悟迹,岂能出旧时之迷? 自性本觉心源体,照随见知徒迁流;要是不入祖师室,谬立知见趋两头。 ”智常有一天问六祖说:“佛说三乘的教法,又说圆顿最上乘,弟子不了解,愿求和尚教授。 ”六祖说:“你应观照自己的本性真心,不要执著心性外的法相! 佛法并没有四乘之分,人心却自有其各等的差别:能在目见耳闻下转经典的人是小乘人,能悟解佛法意义的人是中乘人,既能悟解法义又能依法修行的人是大乘人;万法全部通达,并且具足完备,一切不染不著,远离一切法相,终于‘修到无修、证到无证’而没有丝毫可得者,这就叫作最上乘人。 乘是‘运载以行’之义,不是在口头上争说得的。 你必须自己依法去实修,不需问我! 自性在一切时中,没有不自然如如不动的。 ”智常礼谢了开示,从此侍奉六祖一直到六祖谢世。 -   E N D   -文字 |《六祖坛经注释》图文转自 | 南华禅寺 发布时间:2021-04-28 18:06:3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