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都说积阴德可逆天改命,积阴德和做阳善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内容: 请点击上方标题小字:‘禅医道’,然后添加“关注”经常有很多信众会问什么是阴德,积阴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早在汉代经典的《淮南子·人间训》就有:“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积阴德是天道承负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广积阴德必将得到神灵的赐福。 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 对于阴德,民间称之为阴骘。 无论人们做好事或坏事,都会报应在自己和亲属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远在儿孙。 在《易经》中有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钓誉,才是阴德。 阴德与阳德善行,都是积善。 若复精而言之。 则善有真有假。 有端有曲。 有阴有阳。 有是有非。 有偏有正。 有半有满。 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皆当深辨。 为善而不穷理。 则自谓行持。 岂知造孽。 枉费苦心。 无益也。 德有阳德与阴德之分。 何谓阴阳?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阴德是隐藏的德行,与阳善的公开行善是相反的。 在阴德的阐述中,佛教以因果业力解释,而道教则用承负解说,二者之间虽有差异,但劝人向善的动机总是一致的。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 阴德就是无所求的成就好事;阴德就是面对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视,心不罣碍;阴德就如《赵氏孤儿》里舍身救赵武的公孙杵臼,以及牺牲亲生儿子的程婴,他们扶忠除奸不求回馈的阴德,令人称扬。 古人的“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是积阴德;分粥赈饥是积阴德;筑桥铺路、凿井引水、点灯施茶、捐棺义葬、急难救助是积阴德;功成不居、不称己善、不扬人过更是阴德;见人危急,勇于搭救;甚至随手捡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阴德;乃至于给人喜悦的面容,令郁闷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心、用心,让领导者安心、同事们欢心,都是积阴德。 积阴德是“给人”,但不为人所知,是“为人”但不为人所明,阴德就如播种,只要播土下种,就不怕将来没有收成的机会。 积阴德的五种福报1远离魔障《悟真篇》中说:“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 道光曰:魔障在彼,修持在我。 阴德既宏,灵丹可冀。 ”如果人想修道,但是缺少阴德,一修就会有群魔阻道,而有阴德深厚,就金丹有望。 2贵人相助《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中说:“人若奉阴德而不欺者,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人以悦之,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攻劫之患去矣,水火之灾除矣,必可保生全天寿矣。 ”如果你想保持你的富贵,或者是你想过的好一些,则需要积累阴德,这样才能得贵人相助,得上天帮忙。 3子孙昌荣,远离恶道《吕祖全书》中说:“为善事者,必享福报;积阴德者,子孙荣昌。 不殄天物,不肆盗淫,不毁正教,善事也。 救死扶伤,急人患难,无纵隐,贼阴德也。 不作善事,不积阴德,则恶道无所不入矣! ”阴德深厚,子孙才能昌盛,而积累阴德的方法有不殄天物,不肆盗淫,不毁正教,救死扶伤,急人患难。 如做人无恻隐之心则毁伤阴德,这时恶道就会接近你。 4降服恶鬼《真仙真指语录》中说:“阴德伏鬼,阳德伏人。 ”人有阴德鬼邪惧怕! 5能避祸患《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中说:“君家阴德合天门,岁小淹留祸不侵。 ”人有阴德自然可以远离祸患,接近福报。 积阴德与积阳德的区别或许有朋友要问,积阳德行不行? 能否也有好效果?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名亦福也。 名者造物所忌。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阴德是做好事而不为人们所知道,上天会加以赐福;而阳善则是做好事让人们知道,得到群众的称赞而享有盛名。 有人会说,阳善享有名声,得到掌声、恭敬、礼赞、鲜花、媒体上刊登事迹,闪光灯聚集在身上,不是很好的事吗? 这个“名声”,确实也算是一种福报,但是这个“名”,却是老天希望大家能戒除的。 为什么呢? 因为“名”也是消耗福报的一种方式,做了善事,宣扬功德、炫耀自己,功德往往被损耗,好像钱花出去钱就没了,你把这个“名气”的福享了,也就等于消耗了部分福报。 所以说阳善只是得到一个形式,这个福报你一用没了,而且这个“名”,老天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相反,一个人清白无辜,被人恶骂,被人冤枉,看起来委屈,殊不知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子孙往往很发达。 宋朝的大政治家司马光说得再透彻不过了:“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所以,阴阳之际很微妙。 “阴阳之际”讲的是循环的道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盛极肯定是衰,显耀至极是祸患。 发布时间:2021-04-27 10:57:4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