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敬重贤能 内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三十九句:【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表”指表率、模范、榜样。 “迩臣”就是近臣,指在君主左右侍从的臣子。 “道”是引导、指引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够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先导。 这里的“大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在企业里就是高管。 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大臣? 或者说,大臣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呢? 《潜夫论》中讲:“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 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 ”贤德的人作为臣子,不会通过迎合巴结而损害君主,不会为了苟且容身而阿谀奉承众人,不会听任私心而败坏公义,也不会因为畏惧权贵而歪曲法律。 他的贤明能够明察奸邪,他的道义使他不结党营私。 这样的臣子才配称得上是大臣。 国君对于这样的大臣必须尊敬,因为他是民众的表率。 《后汉书》中记载祭遵曾经跟着汉光武帝出征黄河以北,被任命为军市令。 在光武帝的族中,有个小儿犯了法,祭遵按照法律,严格地把他处死了。 光武帝听到这件事,非常生气,命人把祭遵收监。 当时的主簿陈副进谏说:“陛下常常想让军纪严明,现在祭遵奉法不避权贵,这就是让军令严明,使法令得以实施。 ”光武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祭遵,并且任命他为刺奸将军。 光武帝经常告诫将领们说:“应该小心祭遵,我们家族中的一个小儿犯了法尚且被他杀掉,他一定不会对你们这些将领有所偏向。 ”光武帝平定了黄河以北之后,又把祭遵拜为征虏将军。 可见,贤明的君主都是用那些不徇私枉法的人。 光武帝任用祭遵,并且给他很高的待遇。 祭遵也严格要求自己,受到的赏赐都分给手下的人。 他过世的时候,光武帝亲自去送他,看到他曾经坐过的车马,都痛哭流涕。 祭遵过世很久之后,光武帝还经常对群臣说:“怎样能够找到像祭遵这样忠于职守、奉公守法的臣子呢? ”从中可见,光武帝也很了不起,因为他能够任用、赏识祭遵这样的廉正之人。 祭遵就是上面所讲的“不挠法以吐刚”的人,不因为畏惧权贵而歪曲法律。 《孙卿子》中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能够批评我,而且批评得很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赞叹我,而且赞叹得很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 “谄谀我者,吾贼也。 ”我本来没有真才实德,但是却一味谄媚、奉承我的人是贼害我的人。 所以,领导者要善于辨别,自己所任用的人到底是师、是友,还是邪佞之人。 《新序》中记载,楚恭王生了大病,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令尹召过来,对他说:“常侍管苏与我相处时,常常用道义劝导我,我和他在一起就感到不安,见不到他,也不会思念他。 虽然如此,他对我很有帮助,他的功劳不小,一定要重用他,给他很高的爵位。 而申侯伯与我相处时,常常放纵我的欲望。 即使我的行为肆无忌惮,他也不劝谏。 只要我喜欢的,他就让我做,甚至劝我去做;凡是我喜好的,他都让我先去尝试。 我和他在一起非常快乐,看不到他,就会有点忧戚,很想念他。 虽然如此,他对我却没有帮助,他的过失不小,一定要赶快把他打发走。 ”令尹听了之后说:“好。 ”第二天,楚恭王就过世了。 令尹拜管苏为上卿,委以重任,而把申侯伯逐出了楚国。 可见,阿谀奉承的大臣可能一时讨人欢喜,但对人的德行提升却没有帮助,更不能帮助人安定国家。 所以,领导者不要选用阿谀奉承之人,而是要任用廉正之人,即能够以道义规劝自己的人。 发布时间:2021-04-27 10:51:5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3680